再思考抑鬱症

據美國的研究,首次服用血清素抗抑鬱劑者只有三分之一的病人見效。在反覆調較藥物後,也只有約六成人有療效。加上副作用不少,起效時間長,以致不少患者不能忍受,繼而失去信心。這情況令醫護人員反思是否有其他的方法或藥物可使多一些病人受惠,減輕痛苦,從而對社會的整體健康和生產力有所提高。

首先要問,大家一直相信的抑鬱症等於血清素不足的說法是否正確?
為什麼只有半數抑鬱症患者受惠於血清素治療?

其餘的一半怎麼樣,他們患有抑鬱症嗎?

據臨床的觀察,對某些病人而言,不用血清素類藥物時效果反而更好,這又如何解釋呢?

首先,大家如果有細心閱讀說明書,血清素藥物是主治大抑鬱症’MajorDepression的。大抑鬱是指在超過兩星期的時間內,病人每天都有在九項病徵中具有至少五項。假如未符合以上要求的,那不是大抑鬱,可能是小抑鬱。(但在精神科診斷標準的寶典中,卻沒有小抑鬱這一條,就容易令人忽略。其實[適應障礙而有抑鬱情緒Adjustmentdisorderwithdepressedmood]就屬此類。)

所以,如果病人單純申訴唔開心時,未必是患上大抑鬱症,血清素便不適用了。不錯,她們在填寫問卷時都答多於五項病徵,但有可能是太焦慮了,不無誇大之嫌。

大抑鬱中,又可分為[憂鬱類抑鬱Melancholicdepression]和非典型抑鬱Atypicaldepression]兩種。後者表現為嗜睡,疲倦,貪吃,癡肥,與前者的失眠,煩躁,無胃口相反。此等病人對血清素藥的反應也多欠佳,其他藥物可能更有效。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

精神科專科醫生勞振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