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學者首創模擬「人類心臟」

港大學者首創模擬「人類心臟」

(綜合報道) (星島日報報道)心肌細胞若因衰老或疾病而死,將不能再生,令患者面臨死亡威脅。研究資助局近兩年向十一個主題研究計畫撥款四億五千萬元,當中香港大學利用萬能幹細胞模擬首個「人類心臟」,正用作試驗藥物的成效,並有望日後作為人造心臟﹔另人造的二維心肌片及批量製造心室肌細胞等技術亦獲專利,負責研究的港大幹細胞及再生醫學研究組總監李登偉估計,技術有望五年後作臨牀應用。 研資局兩年前起分兩輪資助十一個研究項目,為期五年,共撥款四億五千萬元,研究醫學、可持續發展及金融商業三個範疇。當中以港大幹細胞及再生醫學研究組總監李登偉為首的團隊,獲撥款約六千萬元,今年成功以萬能幹細胞模擬首個與拇指大小相若的「人類心臟」,正用作試驗三十至五十種藥物的成效,希望取締電子心臟起搏器,甚至作為人造心臟,免除任何排斥。 三年前從美國回流返港的李登偉聯同當地認識的學者進行此研究,形容技術概念如「砌積木」,「先抽取皮膚組織或血液,培植成萬能幹細胞,再利用納米技術有秩序地將細胞排列,模擬成小型的『人類心臟』。」他指,心臟多達數十億個細胞,現時醫學界僅能將兩個萬能幹細胞,培育成左心室心肌細胞,但其團隊近年優化幹細胞的培育方法,一個萬能幹細胞已培育出七、八十個心肌細胞,更研製二維的心肌片及三維的心肌組織,全已獲得專利。 李登偉估計技術五年後可作臨牀應用,「移植二維的心肌片便如替心臟貼膠布般,避免組織繼續衰退。」他又透露下階段是將小型心臟擴大一倍,「現時心臟只有三層細胞,但擴大後中間若沒有血管支撐,細胞很快壞死,這將成為團隊的另一挑戰。」 另外,科技大學工業工程及物流管理學系講座教授李忠義為首的團隊獲撥款約一千三百萬元,以珠江三角洲的海洋貨櫃運輸業為研究核心,提升本港環球海運物流及供應鏈管理的科研樞紐,並分析本港作為港口城市的未來定位。李忠義透露,正與香港國際貨櫃碼頭等機構密切合作,發展了供應鏈管理的新理論,助貨櫃停泊碼頭的時間更準確,減省船運的原料費用﹔又指已完成逾二十篇學術論文,將於明年出版相關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