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女」客——尋找旅行真義

背包「女」客——尋找旅行真義

(綜合報道)金鈴與安娜,一個是在公立醫院手術室工作十數載的護士,一個則是游走於各傳媒機構和大學多年的自由人,然而因「旅行」,兩人的生命從此有了交匯點,更不約而同地推出了以「尋找幸福」為題的著作。在12月26日的今天,就讓她們為各位送上一場饒富趣味的對談,一份來自旅行的聖誕禮物! 慢:慢讀樂趣 金:金鈴 安:安娜 慢:能否分享一下人生首次當背包客的經歷,以及個人如何定義旅行? 安:記得首次獨自出遊是1991年唸大學時,當時瞞父母出發往黃山。深刻記得從廣州至杭州的火車上,我睡上隔,波鞋放地上,醒來就被偷了,結果我在寒冬清晨穿漁網拖鞋步出車廂,想來也夠搞笑! 金:我恰恰相反,媽媽在我未成年時已極力鼓勵去旅行,第一次就是剛進護士學校不久遇有長假,於是獨自背包歐遊兩星期,最難忘是路途上碰到許多來自日本、台灣、香港等行者,每次見面都像行軍似的交換情報,旅行氣氛非常熾熱。 安:至於如何定義旅行……我是個從來不住酒店,而且多數輕裝上陣的人,在我看來,旅行從來不在乎形式,最重要是你的心是否開放,有沒有常持好奇心。 金:同意。大部分人會將旅行分為「跟團」及「自由行」,我卻認為應分成「有深度」和「沒深度」,因為即使是「跟團」,假如事前做足對當地人民、風情的資料搜集,再聽導遊講解,一樣可以得很多;相反如果「自由行」只是「掃街」和到地標一遊,我看不出有何深度。還有一點是,香港人喜歡到外地「自駕遊」,卻不太顧慮方向未明、人生路不熟等問題;例如,每次聽別人談起要到西藏我也很擔心,到底他們有否做足預防「高山症」的準備? 安:I wish I could have met you earlier!西藏很美,但於我就是只得一個「病」字! 金:所以開放自己是沒錯,但不代表要作冒險嘗試,須確保健康,這樣才有心情完成旅程。 慢:可以說說「女性個人遊」相較其他旅行方式,有何獨特之處嗎? 安:那首先當然是較男性佔優,因為旅程中總會遇上很多願意幫忙提行李、讓座的人。 金:對呀,常常迷茫地站在街頭,就會有好心人來引路,而且拍小孩和女性的照片也較男攝影師容易! 安:但感覺最深刻是,當身處對女性不太尊重的國家,自我性別身分就會浮現。例如,我曾於印度街頭當眾被該地男人理所當然地觸碰,試過攝氏四十度高溫下在巴基斯坦,眼見女性仍以黑布遮蔽全身……當下我感覺很憤怒,自此就學會了Speak-Up,為周遭不公義的事情發聲。 金:我在伊朗「跟團」也發生過類似情況,當時一名女團友因太熱關係,輕輕揭起了頭紗,隨即被當地一名男途人衝前指罵!固然,我覺得這對女性很侮辱,而跟你相反,我本身是個較敢言的人,但愈多往外闖蕩的經歷,愈令我發現其實每個民族也有其背負的歷史文化,作為過客,我只能在不破壞正常秩序下去認識和思考。有時候不是搖旗吶喊或是「掟個橙」就可解決問題,更理想是提出積極的改善方法。 安:或許我是想帶出「知行合一」的重要性,那對我的性格影響太大了。 金:那當然我們的想法都沒有對與錯,因為旅行最大的樂趣就是讓人改造自己,跳出規範。 慢:那麼旅行、創作和生活,於你們又有甚麼關係呢? 金:先談旅行和我的創作——寫作及攝影,其實它們才是我旅行的本義。由人生第一次歐遊起,我就沒有停止從事這兩件事,每當一天的旅程結束,回酒店的第一件事不是休息,而是記錄當天所見所聞和感想,所以這十多年間我都很努力寫作,至今已經出版了三十五本著作……我認為創作能令旅行的快樂延續,使回憶深深地烙印在腦海中,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透過本業護士來治療人身,以文字和相片來療瘉人心。 安:我很欣賞你如此自律,亦體會你能成為作家定必付出了很多堅持和努力。相比起來,我實在懶散得多,旅行的記憶都很零碎,因為我認為要全程投入就是甚麼都不記,活在當下,好像在我途經心目中最美麗、連接中國和巴基斯坦的中巴公路上,面對醉人景致,我不斷對自己說:「太美了,我不能拍,我不想錯過任何一刻。」 金:哈哈,很掙扎是吧!其實我也不會為拍而拍,都是隨心的。至於旅行跟生活的關係,記得1999年我到埃及的施華綠洲,腦海曾閃過「不如在這裏度過餘生」的念頭,但後來發現自己沒三毛的勇氣,不能當個撒哈拉女子,亦驚覺自己最愛的是香港,有跟其他港人擁有對回歸、SARS等大事的共同記憶,而且這裏讓我享有創作上的自由,雖然近年社會環境有變,但我依然相信可以走過來,因為行者是從來不會假設面前有過不了的旅途! 安:再次跟你相反,多年旅行中,我有過兩次遺失護照的經驗,那時我深深感受到「回家」的窩心及溫暖,但「家」是否一定在香港?我沒有既定答案,可以是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或許是我愛的西班牙、意大利或其他讓我感覺良好的地方,反正未來於我是完全開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