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資院校課程收生兩極化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資助大學學額僧多粥少,不少自資院校早在暑假初期已開始招生,以吸納「雙班年」的大量畢業生。不過,本報發現各院校收生情況十分懸殊。部分院校收生人數比原定學額多出逾千人,亦有部分課程「有位無人讀」,其中明愛專上學院只有兩個課程收足學生;恒生管理學院的副學士課程雖然超額收生,但學士課程收生則比預期少。 今年適逢「雙班年」,逾十萬考生爭奪三萬個資助大學學額,自資課程成為學生另一出路。末代高考及首屆文憑試大學聯招放榜前夕,學生蜂擁至院校報名,部分課程更出現數人爭奪一學額的情況。 本報向多所自資院校查詢今年收生數字,發現情況極為懸殊;香港大學附屬學院收生較預期的三千五百個學額,額外取錄多一千五百人,明德學院、恒生管理學院和明愛專上學院則有課程收生不足。 明愛專上學院校長關清平透露,因應雙班年學生人數大增,該校學額亦有所增加,惟收生人數最終「比預期少」,除一向受歡迎的社會工作學高級文憑課程和新開辦的配藥學高級文憑課程額滿外,其餘課程於開學首星期仍有餘額,部分課程如電腦學高級文憑,更是「距離爆滿好遠」,只有二十多名學生註冊入學。 對於該校的報名情況十分踴躍,但最終入學人數未如預期,關清平估計與學生心態有關,「學生可能只當作是水泡,若獲取錄入讀八大便不來讀。」他又指,自資院校須花時間建立口碑,相信只要能維持教學質素,便不用擔心未來收生人數。 恒生管理學院的學士和副學士課程,分別提供一千四百和二百至三百個學額。最終副學士課程超額取錄至四百多人,惟學士課程則未達原定目標,五個課程最終只有約一千一百名新生。校長崔康常接受本報查詢時表示,對收生人數和學生成績感到滿意。 有自資院校人士分析,香港學生和家長選校時仍看重院校名氣,部分掛有「大學」附屬名銜的自資院校,成功吸引大量學生報讀,令其他院校收生未如理想。他又指,部分自資院校雖名為「大學附屬」,但在教學人員和設施上仍獨立於大學本部,故學生須注意課程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