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外反搏法」助中風康復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中大全球首次證實,傳統治療心臟病的「體外反搏法」,有效增加缺血性中風病人的腦血流量達百分之九。病人須於身體下肢綁上氣囊,氣囊會跟隨心跳而充氣或收縮,透過壓力帶動血液回流上腦,加快康復進度。 缺血性中風的病因是腦血管阻塞,打通阻塞血管可加快病人康復進度。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副教授梁慧康表示,現時用藥物治療成效不顯著,體外反搏法是現時唯一能顯著增加腦血流量的方法。 能顯著增加腦血流量 體外反搏法是早期醫治心臟病的療法,目的為增加心血管血液流量。只要在缺血性中風病人的大腿、小腿和臀部綁上氣囊,氣囊會接應心電圖感應儀器,隨病人的心跳而充氣和排氣。當心臟舒張時,氣囊會充氣令下肢加壓,更多血液可回流上心臟,當心臟收縮時,氣囊會排氣減低心臟負荷,驅使血液流向大腦。 中大於○九年至一○年期間,為三十二名中風病人進行體外反搏法的臨 實驗,結果顯示,病人的心臟血液輸出量比之前增加七成四,腦血管血液流量增加百分之九。體外反搏法治療沒有創傷性,但不適用於心律不正或心瓣倒流的病人,個別病人進行治療後,亦出現皮膚損傷和失禁。 現年五十二歲的李先生今年七月中風,左邊身體癱瘓,說話緩慢,進行五次體外反搏法治療後,左邊身體變得輕鬆,可以活動,現時已完成三十二次治療,恢復五至六成的活動能力,走路、說話都不成問題。 梁慧康指病人若不使用體外反搏法,康復進度緩慢,可能仍然癱瘓;但有心律不正等病人不宜採用。 有關研究結果,已於今年九月出版的美國權威科研雜誌《中風》刊登。領導研究的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主管黃家星表示,會進一步研究新療法與康復進度的關係。記者 黃栩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