睇大戲與看粵劇

我們看歌劇,只是說看歌劇、看opera,不會說是看西洋歌劇、Western opera的。晚清時期,北京人看京劇,只是說去看戲,行內人說是聽戲,偶然有南北觀念的人,或者當晚有幾個戲班可選,例如京劇的、崑劇的、徽班的,才會說去看京戲。民國時期,卻為京戲做了國劇的名稱。由熟悉的、理想當然的、不必名言的習慣,變成了世界多元文化之中的一種。


這類似民國的學界將孔子由孔聖人變成先秦時代的思想家之一的轉變(諸子百家之一),令華夏天下傾覆。(按:孔子思想在春秋不流行,漢代以後才是主流,然而我們活在漢代之後)

客家人唱山歌,從來不會說自己是唱客家山歌的。語言學上,我們稱之為標記的(marked)與無標記的(unmarked)。沒標記的是理所當然的(default或norm),標記的是陌生的、外來的、不規則的東西(irregular或abnormal)。例如在香港,由於過去英國殖民政府不會強行推展一套國家文化,華人的文化轉變較為緩慢。住在美國的老華僑會說「今晚出去食唐餐」,但香港人講飲食,我們仍不會說:「我今晚去食中國菜」,食西洋大餐的時候反而會講:「今晚我去食西餐」。至於茶餐廳、快餐廳,食物中西混雜,更培養出香港本土特色,於是我們說「今晚食茶餐廳」,不會說「今晚去茶餐廳食香港餐」!我們去廣東酒樓晚飯,會說去酒樓食晚飯、去酒樓食小菜,但不會說去酒樓食粵菜。因為在香港,廣東飲食仍是熟悉的,是毋須標記的常例。

以前我們說「去戲棚睇大戲」。近年,老一輩的擁躉流失,年輕一代去看大戲,就講了「看粵劇」,彷彿他們是華夏劇場的專家,粵劇、越劇、京劇、潮劇都看,無一不曉,故此要標明,這次是去看粵劇。這當然不是了,好多香港人看傳統華夏戲劇,只看廣東大戲而已。說是看粵劇,是受到康文署劇目的影響,什麼粵劇推廣日之類。客家人唱的,當然是客家山歌,廣東人看的大戲,當然是粵劇啦,大家何須跟住政府講呢?語彙一變,自己就無端端做了異鄉人,在自己地方作客了。好似年宵花市,明明遊人都是本地人居多,政府廣播卻稱大家做「遊客」,這些玩弄語言的心理統治術,在香港本土意識未推廣之前,有排你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