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不適切居所 無家者化身導賞員 帶參加者體驗「侷住」環境

【on.cc東網專訊】香港生活環境擠迫,劏房、板間房、閣仔房及棺材房無處不在,基層市民多年以來不單止備受「住屋貧窮」的困擾,惡劣居所的住戶及無家者更容易被公眾標籤。社區組織協會在大角咀一個唐樓單位,設置名為「侷住體驗館」的展覽館,於今(12日)舉行啟動禮,一比一還原基層住屋實境,有板間房、閣仔房,幾伙人共用一個的廁所、廚房,並由無家者及居住在不適切居所的街坊化身導賞員,帶參加者體驗基層住屋環境。議員江玉歡質疑為何政府投放資源,但現時還有很多人徘徊在貧窮線上,希望體驗館起到教育的作用。

館內保留著單位內部原有具時代特色的間隔及裝修,如懷舊地磚、窗花、通花屏風、簡隔等。體驗館目的是透過導賞或真人圖書館,加深公眾對基層生活及貧窮議題的認識。社協表示,本港現時有22萬人居住在籠屋、板間房、劏房等不適切居所,亦有基層要露宿街頭,2021年經社署登記的無家者人數升至逾1,500人,較2014年增加近96%,但同期政府資助的無家者宿位只增加11.2%至228個,宿位增加的速度遠遠跟不上無家者人口增長,加上非長者單身人士輪候公屋或需10年以上,這些基層市民不止受「住屋貧窮」困擾,還被社會負面標籤。而社協已訓練超過10名無家者及基層居民擔任導賞員,透過訓練可建立及提升他們的動力與能力,同時建立他們的正面形象,及與社區的連繫。

出席啟動禮的江玉歡兒時曾有10年居於旺角豉油街板間房,她指體驗館的其中一個目的是希望教育公眾,尊重基層市民,不要對他們作出不公道的標籤,亦明白基層的不易,遺憾的是50多年後的今天,仍有不少人居於不適切的住房,基層的市民生活還是搵一餐食一餐,質疑為何政府投放資源在房屋及福利,卻仍有那麼多市民徘徊在貧窮線上。議員林筱魯則指,惟有親身體驗方能正視社會房屋問題,呼籲公眾加強同理心和同情心。

有參觀導賞的中五學生表示,參觀期間真的有「好熱、好迫」、「焗住」的感覺,認為體驗館「貼地」。社協副主任施麗珊表示,體驗館可以教導公眾尊重居住在不適切居所住戶,又指貧窮及房屋問題存在已久,希望可以從個人故事為角度出發。展覽現時只接待學校及商界等團體預約參觀,每人收費150港元。

【更多即時新聞詳情請上東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