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大館|不同閘口連繫社區 各有特色和保育故事

大館自開幕以來已經成為大家文藝生活的一部分。不知道大家又習慣使用哪個閘口進入大館,渡過一個悠閒的下午呢?大館不僅是一所古蹟及藝術館,亦是中環大家的鄰居。建築群或許昔日重門深鎖,活化後重新開放的多個出入口貫穿南北西東,與附近社區形成四通八達的網絡,方便大家從不同方向到訪大館參觀之餘,亦方便街坊上落社區。大家又有否留意到所有不同的入口,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呢?當中兩個更有不少歷史和保育故事。

新增設的行人天橋閘,連接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是大館最繁忙的出入口之一。
新增設的行人天橋閘,連接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是大館最繁忙的出入口之一。

藍閘

域多利監獄早期的主要出入口設於監獄長樓,後期才把大閘搬到面向奧卑利街的藍閘。藍閘多年來見證著不少人進出監獄--新囚犯被押送經此處到收押室、囚犯的親友從這裡進入探訪等候室、監獄職員也經由這道他們口中的「大閘」返回辦公室和工作崗位。閘與門,是監獄保安的組成部分。有前職員回憶,以前執勤要帶著一套沉重的鎖匙,給閘門上鎖和開鎖,是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昔日從奧卑利街藍閘進入建築群後, 要再通過兩道閘門,才到達監獄操場,每道閘門都有監獄職員看守。有入境處職員憶述,他們曾經為了把一張椅子搬進辦公室,足足要通過七道閘門!

藍閘對附近街坊來說是一個熟悉的地標,亦曾經係出現於不同電視劇和電影。例如電影《法外情》便有部份劇情在藍閘外面取景拍攝。但是,為什麼現在「藍閘」是綠色的呢?

較早時的「大館101」展覽,便展出了一組於中區警署建築群結役前為獄吏使用過的閘匙。(拍攝於疫情前)
較早時的「大館101」展覽,便展出了一組於中區警署建築群結役前為獄吏使用過的閘匙。(拍攝於疫情前)

什麼是原貌?

百多年來,建築群的不少部分--由大面積的牆壁以至較小的門窗表面、外框等不同的物料,或多或少也曾經給多層油漆或水泥批盪等覆蓋,以作美觀或保養維修等用途。要將歷史建築回復原真的顏色,團隊在復修工程開始前,於建築群共採集了400至500個油漆樣本作油漆分析。顯微鏡觀察和分析顯示,「藍閘」最底層其實是綠色,只是後期給掃上藍色的油漆。回復了綠色之後,這道閘門卻繼續沿用了街坊街里口中「藍閘」的暱稱,查實是保留了大家「集體回憶」中對這道閘的認知,於另一層面傳承了歷史!

復修前的藍閘
復修前的藍閘
復修後的藍閘
復修後的藍閘

紫荊樓

位於亞畢諾道的紫荊樓建於1850年代,現為大館的其中一個出入口。紫荊樓閘由花崗岩圍牆組成,呈現著權力的象徵和莊嚴的特質。

紫荊樓
紫荊樓

雖然紫荊樓實際落成於1850年代,當時為工棚上方的更樓,但據了解,該建築的底部外牆是早期圍牆的一部分,早在1851 年就已經存在,是最早期域多利監獄瞭望塔的一部分,現在外牆上還保留著昔日的槍眼。紫荊樓的後期使用意義重大,在1984年成為本港首間女囚犯中途宿舍,為快將獲釋的女性在囚人士提供更生服務。

現時要從建築群東面進入大館,就只有亞畢諾道這個出入口。有賴復修團隊首先移除了後期添加的裝修物料,並在確保結構安全後重新開放這裡的原有出入口,大家今天才有這個方便進出而又富有歷史色彩的閘門。

下次到訪大館,大家又會選用哪個閘口呢?不妨又留意一下箇中的保育心思和故事!

(資料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