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生閱讀能力降 母語成關鍵?

【經濟日報專訊】最新國際調查顯示,港生閱讀能力下降,普教中學生成績亦略遜粵教中學生。若無法「我手寫我心」,恐削弱學習興趣,多國愈趨盛行母語教學,本地頗多借鑑之處。 國際教育成績評估協會(下稱IEA)主辦的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PIRLS 2016),昨公布50個國家及地區9至10歲學生的資訊及文藝閱讀能力評估。本地小四學生表現仍優秀,但從上屆2011年的榜首跌至第3,比俄羅斯及新加坡遜色(相關新聞詳見A21--港童讀死書 閱讀能力第3跌兩級)。 粵教中得分 略高於普教中 今年居首的俄羅斯,素以愛好閱讀聞名,非政府組織Digital Parenting Russia發現,當地約75%的6至16歲兒童有閱讀電子書習慣。協助PIRLS 2016的港大教育學院發現,學童愈有興趣、投入課堂及有信心,愈能提升其閱讀能力。今次本地普教中學生取得569分,略低於粵教中的571分,港大稱興趣、投入度帶來的影響未來可堪深究。 官方語常會自2008年起資助以普通話教中文,2015/16學年已有71.7%小學及36.9%中學推行,會方近年曾委託教育大學比較兩者,當時不同年齡的普教中學生的閱讀表現全綫佔優,但港大指兩者未見顯著差異。 其他研究屢指母語教學好處多,多國提倡以學生家中語言作教學語言。 菲律賓政府於1948至54年間,推行語言學實驗Iloilo Experiment,將5至8歲學童分為兩組,一組用母語希利蓋農(Hiligaynon)教學,另一組則用英語。母語教學的學生讀寫及數學等科目,比非母語教學學生好,原因包括教師壓力減輕,幼兒亦更易適應從家庭過渡至學校,盡快投入學習。 沙田崇真學校校長洪細君曾表示,普教中讓不少家長及學童無所適從。因母語不是普通話,語言運用上必須先從粵語出發,再繞至普通話,難以「我手寫我心」。家長不會教,學生抗拒學中文,教師亦要耗費時間糾正學生發音,教學缺乏深度。 港英政府自1984年起已支持母語教學,強調傳統中文中學生的中、英文成績一般好過英中學生,鼓勵以中文為教學語言,但普通話實非多數港人的母語,普教中難免與母語教學理念相悖。 學者倡教局 秉承母語教學 普通話固應要學,現已列為必修科目,再增教學時數,看似更為合理。PIRLS 2016中排名第二、人口多元化的新加坡,以英語作「第一語言」,但仍重視中文、泰米爾語、馬來亞文等「母語」,要求學生選一門作為必修科。 港大教育學院教授謝錫金建議,普教中學校若可彈性使用粵語,如崇真學校則更理想。還望教育局毋忘推行母語教學的初衷,秉承母語教學理念,讓學生重拾閱讀愛好。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