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題】自動車測試近七年仍在起點 香港與世界的距離

【本文獲《新報人》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新聞專題】自動車測試近七年仍在起點 香港與世界的距離
【新聞專題】自動車測試近七年仍在起點 香港與世界的距離

香港出名人多車多,路窄多彎,這些特點都影響到自動車在香港的發展,「我哋高密度(城市) 嗰個場景喺外面都無,所以我哋對無人駕駛嗰個安全要求會更加高 。」香港創科發展協會主席陳迪源道出了在港發展自動駕駛的挑戰。除了安全考慮外,有保險界人士指出,自動車要在港普及需先釐清責任問題,亦需法例配合。

自動車七年前開始在香港起動,在不同試點測試,但時至今日仍然是測試階段,相比其他地方已經有載人服務,香港自動車發展是否停滯不前?運輸署不認同,稱是一直進步,又說今年3月修例後,容許在公路測試,相信未來會有更多自動車在港行駛。

各地自動駕駛發展步伐不一 香港仍原地踏步?

香港自今年3月起容許自動車在公路上測試,運輸署同時發布了《自動駕駛車輛測試及先導使用實務守則》,列明測試和使用自動駕駛車輛的詳細技術、安全和操作要求,為自動車落地載人邁前一步。然而,相比內地城市及其他亞洲地區,無論是發展或普及,自動車已超前香港。新加坡早於2016年已推行自動駕駛的士服務,日本東京亦在2018年開始試運自動駕駛的士。北京也於2021年容許自動駕駛的士提供服務,更於2022年7月開放內地首個無 人化出行服務商業化試點,並允許安全員從主駕移到副駕。目前北京、重慶、武漢、長沙、深圳、廣州等多個城市允許自動駕駛汽車在特定區域及時段上營運。

至於香港,運輸署高級機電工程師鍾卓明表示現時有8個試點運作中,大約有20部自動車輛做測試,但不會對外開放,亦不容許載客取酬。運輸署表示隨着今年3月修訂《道路交通(自動駕駛車輛)規例》,自動駕駛可以進行更複雜測試及先導計劃,相信會有更多自動車,而署方了解有機構申請自動車用於公共交通先導計劃,例如西九文化區內、科學園來回大學站,機管局亦打算引入26部自動小巴連接航天城、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及機場,接載旅客,預計明年投入運作。運輸署認為自動駕駛在本港發展是明朗的。

陳迪源指自動駕駛要在香港普及需多方面配合。(李景琳攝)
陳迪源指自動駕駛要在香港普及需多方面配合。(李景琳攝)
自動駕駛汽車可以劃分為 0至5級別,0級為無自動化功能。(新報人製圖)
自動駕駛汽車可以劃分為 0至5級別,0級為無自動化功能。(新報人製圖)

不過業界不太認同運輸署講法。香港創科發展協會主席陳迪源認為自動駕駛在香港發展較其他地方落後,「香港無本地車廠,國際上要有不同車廠研發有足夠功能的無人汽車,加上香港道路可配合,市民又接受到,要五至十年比較合理。」現時香港大部分是第一和二級的自動駕駛汽車,汽車中常見的自動緊急煞停系統歸納為第二級。鍾卓明稱在本港測試的自動車中也有第四級,不過,美國加州等地已經有第五級的自動駕駛汽車,即無需人類駕駛者仍可自動行駛,如無人的士。

Tesla有自動輔助駕駛功能,是現時香港少數的第2級自動駕駛汽車。(曾婥嵐攝)
Tesla有自動輔助駕駛功能,是現時香港少數的第2級自動駕駛汽車。(曾婥嵐攝)

硬件拖慢發展 自動車發展的困局

「香港其實在一些安全上的法例,很多也是跟從內地、歐美。在別人立法後,香港會跟從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標準去立法。」陳迪源表示,現時國際上未有就自動駕駛訂立一套可以廣泛執行的安全標準,因此香港難以參考及制定相關法例。

都永海認為香港在自動駕駛發展上,會面對技術困難。(李景琳攝)
都永海認為香港在自動駕駛發展上,會面對技術困難。(李景琳攝)

汽車科技研發中心總經理都永海則認為,香港可參考各地的安全政策,再根據香港自身的情況,制定一套適合的政策。「香港山多平地少,地方較狹窄、交通情況比較複雜,如很多單程線路口。司機的駕駛習慣不一,所以在技術層面都會有很多的挑戰。」都永海表示,道路狹窄會為香港在自動駕駛的發展上帶來挑戰。陳迪源亦指,美國的道路上路燈較少和較多筆直公路,若將美國整套無人駕駛的系統套用在香港是不可能的。

陳迪源解釋,香港樓宇的密集程度是「世界之最」,要實現無人駕駛汽車難免會駛入市區;駛入市區後不能接收到衛星訊號,靠的便是汽車自身的運算能力和其辨認四周環境的能力,而後者是需要透過收集其他汽車數據後進行分析,再作改善。陳迪源又提到,香港難以研發自動車,反而可考慮研製有關系統,尤其香港道路複雜,有來自世界各地品牌汽車,若在這方面成功,其他地區也可用同一套系統,他認為在發展自動車系統方面香港與其他地方起步點差不多,在未來仍有機會能趕上其他國家或地區。

自動駕駛車輛生意外 責任誰屬?

陳潔芝表示可否實現自動駕駛主要靠政府如何推動。(李景琳攝)
陳潔芝表示可否實現自動駕駛主要靠政府如何推動。(李景琳攝)

要趕上其他地方,還有一個重要問題要解決—意外責任。多年來,社會都有討論自動車所衍生出來的權責問題,即誰應在自動車生意外時負責。保險從業員陳潔芝提到,如駕駛員跟從指引,但仍發生意外,便要去釐清責任是歸咎於營辦商、製造商、負責保養的公司或是生產商。「坦白說是未有的(自動駕駛汽車的保險制度),所有保險公司都沒有任何關於自動駕駛的新指引、條例、更新或保單。」陳潔芝認為,現時政府需要就自動駕駛上進一步修訂條例,保險業才可跟進相關事宜。運輸署則表示現時普通車輛的法律條文同樣適用於自動駕駛車輛。

陳迪源指出發生意外時,整個責任鏈可分為六個。(新報人製圖)
陳迪源指出發生意外時,整個責任鏈可分為六個。(新報人製圖)

陳迪源認為,只要相關持份者在事件上達到共識,再加上未來設立道德委員會,便能更明確釐清發生意外時各方責任。陳潔芝則認為,未來需要制定一套針對自動駕駛汽車的保險制度才能保障市民在發生意外時可以避免爭拗。

無人駕駛普及遙遙無期 未來何去何從?

陳潔芝認為,自動駕駛要普及需視乎政府如何在背後推動,「以內地為例,四年前內地還沒有普及電動汽車,但現在已經很常見。」陳潔芝提到,政府會否給市民資助或放寬相關條例,會影響到市民使用自動駕駛車輛的意欲。現時若想推動自動駕駛系統的發展,政府仍需與各界人士商討,確立相關法例及責任問題。運輸署認為要自動車成主流,要解決法律責任和保險等問題。這方面世界各地近年都投入資源研究,部分地方亦有自動駕駛安全標準,如新加坡、澳洲亦落實相關法例,政府在制定新法例時,亦有參考其他地方。又說香港道路引入自動駕駛要解決跟傳統車、行人和道路設施互動,同時要成為高載客量車輛。

陳迪源建議政府可考慮設立專責機構去確保有明確的法律支持,同時為自動駕駛制定一套安全標準,包括必要的配備。同時指香港應推動智慧城市發展,發展與其相配套的基礎設施,如智能交通系統。都永海認為,政府已投放足夠資源予研發自動駕駛系統。 政府亦應推出更多宣傳教育,提高公眾認知,「只有公眾了解及信任,自動駕駛才有可能在香港普及。」

指導老師:林穎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