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認知障礙症日|憂照顧者難喘息 港大、女青推「森林浴」體驗 研究指可紓緩抑鬱焦慮
隨著本港人口老化,越來越多人加入「照顧者」行列,而長期照顧親人帶來的身心負擔,難以為外人道。如何安排,讓照顧者放鬆一下,是社會要面對的難題。有非政府組織便與大學合作,研究以「森林浴」,為照顧者提供接觸大自然的喘息空間,並發現在抑鬱、焦慮等徵狀都能明顯改善。負責研究的學者指出,希望可為社會提供多一個「實證為本」的紓緩照顧者負擔方向。
74 歲的娟瑜,是其 81 歲丈夫的照顧者。丈夫自 2018 年起確診認知障礙症,漸漸無法自理,娟瑜便獨力負起照顧的責任。她形容照顧丈夫,曾經令她感到抑鬱沮喪,「佢又成日鬧人……睇見都嬲,叫佢換衫又唔換,叫佢沖涼又唔去。」
後來在基督教女青年會的中心職員邀請下,娟瑜參加了會方舉辦的「大自然五感心導遊」﹐在社工和導師的引導下,接觸大自然紓緩情緒。她說參加活動後「開心咗,放低咗好多嘢,無咁嬲……唔好咁多埋怨,成個人精神咗。」她提到自己過往也會逛公園,「但唔會注意周圍,活動之後,會識享受大自然。」
自疫情開始舉辦自然日營
主理活動的女青長者及社區健康總主任韓慕琼表示,女青自 2021 年疫情期間,感到照顧者壓力巨大,故舉辦自然體驗日營,之後有逾 8 成參加者,稱自然環境能令他們感到「安慰」。韓慕琼續指,因成果鼓舞,生出與大學合作,研究自然環境對照顧者幫助的想法。
女青於 2024 年 4 月至 7 月間,安排了 104 對照顧者及輕至中度的認知障礙症患者完成研究;當中 53 對納入實驗組,另 51 對為對照組。對照組的參加者,會參與中心舉辦的藝術訓練活動如手工藝等,而實驗組則會接受 3 次「森林浴」。
導師、社工帶領觀賞自然
體驗會安排在中心服務範圍附近的公園,時間為 90 分鐘,在導師及社工的帶領下,漫步大自然、喝茶,用「五感」去仔細欣賞環境,並在最後記錄成果。韓慕琼認為,大自然環境能讓照顧者學習正面價值觀,例如「沒有對錯」、「不要批判」,及學習不去嘗試改變對方。
帶領研究的港大社工及社會行政學系研究助理教授蔡澤培解釋,是次研究雖然沒有介入照顧問題,但仍明顯反映出,減低抑鬱和焦慮的效果。研究透過「醫院焦慮憂鬱量表」,對比活動前後的參加者情緒狀態,發現參與活動前,在「抑鬱」及「焦慮」兩項均為「健康」的人數,分別為 28 人及 33 人,活動後則增加至 35 人及 43 人。而參加藝術活動的對照組,其情緒健康指數則沒有明顯變化。
學者:研究有限制但成果仍鼓舞
蔡澤培指,雖然是項研究有一定限制,例如無法以隨機分組形式進行,但認為作為社區實踐形式的研究項目,其成果仍然令人鼓舞,「可以有信心咁講,見到個(成效)分別,係源自於組別(實驗組及對照組)……實踐式研究,可以做到咁,已經係好好。」
他提到,國際認知障礙症協會建譏照顧者介入模式要「以人為本」,而「大自然五感療癒」的模式著重「自行練習」、「照顧者患者共同參與」和「區內公園進行」,認為這幾個元素,都是可行的介入模式。蔡澤培期望,長遠可藉此讓社會有更多「實證為本」的照顧者介入措施,紓緩照顧者的負擔。
韓慕琼則強調,香港雖然寸金尺土,難以輕易前往「森林」,但只要掌握到技巧,在公園等環境也能做到同樣效果,這種介入方式,並不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