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學者創微型手術機械人

中大學者創微型手術機械人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腦部、血管及眼細胞組織複雜微小,增微創手術難度。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研究員最近研發一種多孔微型機械人,以注射方式及磁力操作,有望日後盛載幹細胞及藥物,穿梭外科手術難以進入的血管、腦部及眼組織,為中風及癌症病人進行精確靶向治療等,減輕入侵性手術的傷害。 去年加盟中大的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助理教授張立,從事微納米機械人十年。「中風是高風險疾病,去除血塊要開腦,但腦袋的軟組織脆弱,外科醫生的技術及經驗很重要。」最近,他與海外研究員成功利用雷射微加工技術,建構長度及闊度約一百及四十微米,形狀猶如圓柱籠子的支架微型機械人,多孔設計令細胞及藥物可依附支架,增加運載量。體積亦可按需要調節,比一般細十至一百倍。 他表示,機械人的多孔支架外層鋪有磁性鎳,盛載藥物或幹細胞後,可注射入體內,利用對活體細胞無害的低強度磁力,無控制機械人游向外科手術難以進入的血管、眼及腦內等微小細胞。 「可精準量度藥物分量,注入幾千至一萬個機械人,為癌症、腦中風及視網膜退化病人進行靶向治療,亦可細胞採樣,以及為受損部位進行細胞組織再生。」他補充,磁力控制下,機械人可旋轉行走,穿透性高,甚至可深入治療位置隱蔽的膀胱癌細胞。 「其實麻醉都有風險,微型機械人只需要局部麻醉,切口很細,又無須縫合,可減輕對病人的傷害。」他表示,為確保機械人的無毒性,支架採用生物相容的鈦物料包裹,療程後會自動排出體外,期望未來可研發能被人體吸收的物料。 研究成果目前仍在進行動物試驗,他坦言十年內亦難以應用於人體,醫學界用於檢查小腸的腸囊式內窺鏡,也要結合學者五十年的研究成果,目前微型機械人仍須配合更高解像度的磁力共振成像技術,才能清楚見到其位置,會與醫學專家商討,作進一步研究。有關研究成果將在十一月刊於國際期刊《先進材料》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