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上):認識中風類型 年長年輕成因各異

你的「一生最痛」是甚麼?打針?生BB?腦神經科專科鍾鎮邦醫生指出,因中風所引發的頭痛可以說是一生人中感受過最痛的痛楚。

據醫管局統計,香港每年逾22,000人中風,即平均每天有60人發病,是香港排名第4的殺手。鍾醫生稱,中風是嚴重的內科急症,可造成永久性神經損害,若不及時診斷和治療可造成嚴重後遺症及死亡。在《中風(下)》中我們將會拆解何謂「小中風」,原來出現這種情況已經是身體響起警號。

中風分類
「中風的醫學名稱為「大腦血管疾病」,因為腦部的血液供應因如血管閉塞或爆血管等原因而減少或阻斷,令腦細胞突然缺氧而死亡,數分鐘內可令腦細胞損壞而失去功能,進而令該部份腦細胞所支配的身體功能受障礙。」鍾醫生指出,中風主要分為兩大類:「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

‧ 缺血性中風:即腦血管栓塞,腦血管因高血壓、高膽固醇或退化而導致粥樣硬化,形成血塊阻塞血管及血流;或因冠心病、心律不整、心瓣問題等而導致中風。這類型約佔中風患者人數的70%,非常普遍。
‧ 出血性中風:即是爆血管,腦血管因突然爆裂而引致大量出血,主要由長期高血壓造成,或跟患上先天性腦血管病變有關。這類約佔中風患者的20至30%。

「冠心病或心臟病可有心絞痛徵狀,但大多數中風個案,均沒有明顯病徵。」鍾醫生表示,「有些患者可在中風前出現說話或視力不清晰、一邊手腳無力或失平衡、劇烈頭痛等徵狀,如出現這些特徵,已顯示大腦血流受到一定的障礙,導致部分功能出現問題。」

拆解年長、年輕中風成因
長者及年輕患者的中風成因大有分別。「大部分中風患者均為60歲以上的長者,致病原因多由後天形成,例如大多數同時患有心血管疾病,如心臟病、心肌梗塞、高血壓、高膽固醇等,亦有因為吸煙、飲酒、肥胖所致。近年醫學界甚為關注50歲以下的年輕個案,患者普遍因頸動脈遇到猛烈撞擊或壓力而撕裂,撕裂部分或會形成血塊阻塞腦血管,影響血流導致中風。過往曾有不少個案是因患者進行競技性劇烈運動如打籃球或滑浪時發生意外或過度按摩頸部而引致。

患者受創一刻未必會即時發病,但翌日會感到頸部無力,繼而中風。」鍾醫生提醒,「患者往往不會知道自己頸動脈的脆弱程度,所以這些高風險活動其實可以避免,而且了解生活及飲食習慣的影響,也可以作出預防。」鍾醫生亦指出了其他導致中風的先天因素,包括患有先天性心漏症或心房、心室沒有完全閉合,患者的血塊可由右心房游走至左心房及左心室,繼而阻塞腦血管導致中風。亦有些年輕患者因腦血管畸生(即腦血管瘤)而導致出血性中風,但個案較為少見。

黃金 3 小時搶救 誰是高危一族?

「中風有黃金 3 小時的定律,必須於病發後3小時內送院救治,如經評估適合進行溶血劑注射,60%患者的血管可得以暢通,避免腦細胞因為缺血逾3小時而壞死。若遇到有人中風,最好讓患者打側躺下,並立即報警求助。」鍾醫生提醒,「大部分的心血管病患者,如有冠心病、心臟病、高血壓、高膽固醇,曾接受「通波仔」手術人士以及糖尿病患者,都屬於中風的高危一族。另外有家族病史、年紀大、吸煙、酗酒人士亦然。患者的復原因素除取決於腦部受損及併發症的嚴重程度(包括中風的類型,範圍及位置)外,家屬∕照顧者的態度及支持亦能起決定性的作用。」

鳴謝:腦神經科專科、香港大學醫學院榮譽臨床助理教授鍾鎮邦醫生


(以上資料由英國保誠保險有限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