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轉移!波麗露露勇度難關 陪二寶走更長遠的路

人生的風暴來得突然,就像午後的雷陣雨又快又急!41歲的波麗露露4年前剛生完第二胎,重返職場不到1年,某日在右側乳房摸到一個大硬塊,由於正在哺乳,一度以為只是塞奶,拖了2個多月才就醫,確診乳癌第二期。

波麗露露歷經局部切除手術和多次標靶藥物治療,以為人生終於可以從「乳癌」畢業了,卻在去年因為背痛就醫,醫師發現某指數異常高,疑似轉移或復發,要求全面檢查。「當時覺得五雷轟頂,那天怎麼帶兒子回家都想不起來了。」露露說。

11月回診追蹤時,檢查出第一大肋骨、脊椎與肺部的乳癌轉移病灶,且腦中有4.33公分的大腫瘤,讓她連走路都不穩,幸好透過藥物度過難關,回歸正常生活,她決心要陪伴兩個寶貝走更長遠的路。

波麗露露透過藥物度過難關,回歸正常生活。(圖片來源:記者畢翠絲/攝)
波麗露露透過藥物度過難關,回歸正常生活。(圖片來源:記者畢翠絲/攝)

按照醫囑接受治療    乳癌就像慢性病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北榮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曾令民表示,近年乳癌治療藥物愈來愈多元,乳癌患者即使轉移復發,只要保持好的體態,按照醫囑接受治療,乳癌很有可能變成和平共存的慢性病。

曾令民指出,年輕女性因乳房組織較密實、缺乏警覺,確診時期別往往較晚。根據臨床研究,年輕型乳癌普遍有幾個特性,包括腫瘤較大、惡性度高、增生力活躍、易轉移、不易早期發現等。

根據衛福部的癌症登記報告,2013年至2017年間,每年罹患乳癌的新發生個案數約成長的20%以上;當中小於40歲以下的「年輕型乳癌」患者,占所有乳癌患者的10%。

極年輕乳癌患者    近3成恐面臨復發或轉移

「35歲以下的極年輕乳癌患者,儘管目前五年存活率已有大幅改善,整體存活率高達90%,但仍有近3成癌友仍可能面臨晚期復發或轉移性乳癌。」曾令民說。

曾令民指出,隨醫學進步,第一期乳癌患者若長期追蹤,5年存活率可達90%至95%,若是第三期患者,則有20%至0%可能復發,但若能妥善治療,仍然可以維持正常生活。

因應10月乳癌關懷月,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年輕乳癌社團發布首支乳癌關懷微電影「小豬撲滿計畫」,由也是乳癌癌友的名導王小棣拍攝,鼓勵更多年輕女性重視乳癌議題。

王小棣導演以自身經歷分享,確診乳癌時,覺得彷彿被世界孤立,陷入低潮,在家人鼓勵與陪伴下,抗癌成功。王小棣說,癌症的發生其實是對生活態度的提醒,「與癌共存」是癌友一輩子必修的功課,希望透過這部影片鼓勵癌友一起加油。

(記者畢翠絲/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