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難民湧保加利亞 港紅十字會探訪派物資:他們盼望回家

香港紅十字會上月初派出國際及賑災服務主管程德君(左)和高級協調項目主任曾曉敏(右)到保加行亞視察人道服務站運作,探訪烏克蘭難民。(紅十字會提供圖片)
香港紅十字會上月初派出國際及賑災服務主管程德君(左)和高級協調項目主任曾曉敏(右)到保加行亞視察人道服務站運作,探訪烏克蘭難民。(紅十字會提供圖片)

【Yahoo 新聞報道】俄烏戰火未息,數以百萬計烏克蘭人被迫流徙到保加利亞等地。香港紅十字會至今捐出680萬元支援烏克蘭及其流徙人士,並於上月初派員到保加行亞視察人道服務站運作,探訪烏克蘭難民。隨團人員向《Yahoo 新聞》稱,流徙人士以婦女為主,有母親攜同嬰兒逃離家園,為生計奔波,「佢一直同我傾偈都係無笑容,好多重擔、好唔開心」。派發生活物資以外,當地紅十字會正為烏克蘭難民提供保加利亞語課程,助他們融入社區,提升就業機會。

文字記者:盧珮瑤

攝影記者:Oscar Liu

聯合國今年 5 月數據顯示,俄烏開戰以來超過 590 萬人逃離國境,累計逾 120 萬人進入保加利亞。去年戰爭爆發初期,歐盟授予烏克蘭難民臨時保護身份(TPS),讓他們有權留在歐盟境內,並獲得醫療、教育和工作權。目前保加利亞有近16萬烏克蘭難民獲得TPS。

保加利亞的人道服務站如一間社區中心,設有前台予有需要人士查詢所需支援。(紅十字會提供圖片)
保加利亞的人道服務站如一間社區中心,設有前台予有需要人士查詢所需支援。(紅十字會提供圖片)

思念家園 水壩被炸感憤怒

上月初,烏克蘭南部赫爾松(Kherson)的卡霍夫卡水電站水壩(Nova Kakhovka Dam)遭俄軍破壞,部份地區被洪水淹沒。事發後數天,香港紅十字會國際及賑災服務主管程德君(Joyce)和高級協調項目主任曾曉敏(Stella)抵達保加利亞。Joyce與當地的烏克蘭難民傾談時,感受到他們對家園的思念,「炸水壩嘅事,見到佢哋都有啲情緒,會問我哋點樣可以幫到佢哋喺烏克蘭嘅屋企人,我諗係幾難接受、有啲憤怒喺度」。

程德君指,兩人於烏克蘭卡霍夫卡水電站水壩被毁後到達保加利亞,與當地的烏克蘭難民傾談時,仍能感受他們對家園的惦念。
程德君指,兩人於烏克蘭卡霍夫卡水電站水壩被毁後到達保加利亞,與當地的烏克蘭難民傾談時,仍能感受他們對家園的惦念。

香港紅十字會去年俄烏衝突爆發以今捐出 680 萬元支援烏克蘭、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的人道需要,包括緊急糧食、現金援助等。為了解人道救援情況,Joyce和Stella上月初到訪保加利亞4天。當地紅十字會目前設有5個人道服務站,她們到訪其中兩個,了解烏克蘭民眾遷徙後的新生活。

Stella指,服務站如社區中心,設有前台予有需要人士查詢最新資訊,「佢哋嚟到一個新地方,最緊要係知道邊度有援助、訊息,對佢哋嚟講係一啲好寶貴嘅資源」。服務站除了派發物資,亦有兒童友善空間,讓義工陪伴小朋友畫畫、看圖書,「等佢哋可以喺緊張嘅情緒入面,陪佢哋放鬆下」。

兒童友善空間內的義工亦會陪伴小孩,讓他們放鬆緊張情緒。(紅十字會提供圖片)
兒童友善空間內的義工亦會陪伴小孩,讓他們放鬆緊張情緒。(紅十字會提供圖片)
人道服務站內訪有兒童友善空間,讓流徙的母親與小孩玩耍。(紅十字會提供圖片)
人道服務站內訪有兒童友善空間,讓流徙的母親與小孩玩耍。(紅十字會提供圖片)
香港紅十字會國際及賑災服務高級協調項目主任曾曉敏(左)與不少流徙婦女和母親交流。(紅十字會提供圖片)
香港紅十字會國際及賑災服務高級協調項目主任曾曉敏(左)與不少流徙婦女和母親交流。(紅十字會提供圖片)

她續指,衝突持續亦令紅十字會改變人道支援策略。由戰爭初期集中緊急救援,到目前需思考幫助烏克蘭難民融入當地,因此服務站舉辦保加利亞語課程,一周上課4至5天,每堂約20個座位坐無虛席,「佢哋唔會覺得係被迫上堂,會知道呢個係生活好重要嘅支援,所以都好認真去學」。

憶述難民苦況落淚:唯一可以做嘅係安慰吓佢

Joyce和Stella探訪20多位烏克蘭難民,婦女和小朋友佔七成,「比較少見到壯男,可能都留喺烏克蘭保衛家園」。Joyce補充指,5個服務站每月服務約5,000人,除了支援當地烏克蘭難民,同樣為其他難民和低收入人士服務,讓有需要人士重拾社區連繫,互相支持。

兩人指,在探訪的數十名流徙人士中,七成均為婦女與其子女,因此服務站亦設有育兒間予她們使用。(紅十字會提供圖片)
兩人指,在探訪的數十名流徙人士中,七成均為婦女與其子女,因此服務站亦設有育兒間予她們使用。(紅十字會提供圖片)

其中一個難民社群全是帶子女逃離戰火的媽媽。Stella接觸多名烏克蘭母親,部份子女小至七、八個月大。小孩成長的挑戰,全都刻在母親的面容上,「佢一路同我傾偈都係無笑容,好有重擔、好唔開心」。以往烏克蘭母親大多餵哺母乳,但有難民透露,現時5位母親當中,只有1位能成功餵哺,「因為心理上好緊張、好多擔憂,餵唔到又要搵其他資源去買奶粉」。

同是母親的Stella驚覺,期待小朋友說話、走路、讀書並非必然,「佢話而家啲『媽媽 group』(組群)唔會share(分享)呢啲嘢,係講邊度可以搵多啲奶粉、衫,始終佢哋唔係有一份穩定收入,就覺得喺唔同渠道搵多啲資源,對小朋友成長生活都有多啲保障」。Stella 感同身受,憶述時一度落淚,「有時唯一可以做嘅嘢,只係安慰吓佢」。

同為一名母親的曾曉敏,憶述當地流徙的母親為小孩生活奔波,一度心痛哽咽。
同為一名母親的曾曉敏,憶述當地流徙的母親為小孩生活奔波,一度心痛哽咽。

「難民有自己嘅人性同尊嚴」

保加利亞素來政治取態親俄,加上經濟資源多依賴俄羅斯,故屬其中一個未有正面表態支持烏克蘭的國家。不過兩人指,當地大量民眾自戰爭初期已自發向人道服務站捐助物資、金錢,「烏克蘭民眾都同我哋講,嚟咗之後好被歡迎同接納」。Joyce續指,保加利亞雖非富裕國家,但仍希望幫到一個得一個,「保加利亞嘅同事直情話,『假期?我都好耐無聽過呢個名詞』,係不眠不休、出盡力幫忙」。

保加利亞服務站亦會派發日常生活物資予有需要人士,包括食物、水、衛生用品、緊急現金等。(紅十字會提供圖片)
保加利亞服務站亦會派發日常生活物資予有需要人士,包括食物、水、衛生用品、緊急現金等。(紅十字會提供圖片)
香港紅十字會國際及賑災服務主管程德君(右)亦與服務站倉庫職員交流。(紅十字會提供圖片)
香港紅十字會國際及賑災服務主管程德君(右)亦與服務站倉庫職員交流。(紅十字會提供圖片)
香港紅十字會國際及賑災服務主管程德君(左)則與當地烏克蘭青年交流,提及他們升學和求生的掙扎。(紅十字會提供圖片)
香港紅十字會國際及賑災服務主管程德君(左)則與當地烏克蘭青年交流,提及他們升學和求生的掙扎。(紅十字會提供圖片)

Stella從事賑災服務10年,曾接觸緬甸難民。相對是次探訪,她認為烏克蘭難民有更多回家的期盼,「嚟到呢度唔係想攞保加利亞嘅資源、機會,真係想返屋企;其他難民逃離嘅地方,生活都係艱難啲,要返去嘅願望未必咁強烈」。推動她從事人道支援服務的,是多年來從難民身上看到的堅毅,「佢哋係好需要幫助,但另一方面我哋嘅幫助其實可能只係一點,令到佢哋長遠支持落去,係佢自己嘅韌性」。

Joyce希望平反坊間對難民的負面印象,「難民有自己嘅嗰份人性、尊嚴喺度」。她憶述當地同事分享,派發物資的倉庫準備關門時,有老婆婆「闖關」想取物資。她繞了一圈卻只取了兩個罐頭,讓其他有需要人士共享物資,「其實佢好尊重其他難民,大家真係互相幫助,有嘢大家一齊分享」。她續指,烏克蘭難民問題只屬冰山一角,全球有1億人正因各種原因而被迫離開家園,包括氣候變化的旱災、水災等,希望繼續在港推動相關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