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現「無現金城市」

內地超市店員透露,大部分客人都是用微信支付及支付寶購物。

【星島日報報道】內地流動支付起步雖遲,但支付巨頭阿里巴巴和騰訊「燒錢」開發,迅速改變內地消費模式。現時只要一機在手,即可支付衣食住行費用。惟香港即使有多家本地流動支付公司大力發展,再有內地巨頭打入香港市場,但使用現金仍是大部分市民的主要消費模式。有專家認為,香港的市場對流動支付的需求有限,不能與內地相提並論。 記者實地到深圳體驗內地流動支付的普遍程度。有超市店員透露,大部分客人都是用微信支付及支付寶購物,其中以微信支付較為多。他認為,內地人經常在微信關注不同資訊,又是主要的通訊工具,加上App內可做齊一站式的繳費,叫車、外賣等服務,很自然較多人使用微信支付。 記者又曾到深圳一家大型商場內的美食廣場消費,身上只有現金,惟該店員表示他們不收現金,只可用電子錢包購買食物。即使記者建議先將現金交付予店員,再由店員的電子錢包付費,但也遭拒絕,最終無法在該店消費,初步體驗「無現金城市」對只得現金者的「歧視」! 對於香港被指流動支付發落後,香港應科院首席科技總監楊美基解釋,香港與內地的支付發展步驟不同,內地是「先發展、後監管」,但他認為這樣並不健康。「當發展得很癲狂的時候大家可能羨慕,但當被政府收緊或叫停,損失會很大」。 事實上,內地流動支付已開始進入收緊監管階段,阿里巴巴、騰訊等20多家支付機構及銀行,已完成接入人行的網聯平台。網聯是由人行指導的線上支付統一清算平台,旨在市場監管,避免第三方支付造成市場混亂,防範和處理詐騙、洗錢、釣魚、違規等風險。支付寶、微信支付等將被嚴格管制,每筆轉帳交易都會被人行看清楚。 反觀香港的流動支付環境,CFA協會亞太區金融分析研究總監曹實表示,在香港的流動支付遲遲不能取代現金,主要是市民習慣了用現金。而且八達通在香港推出十年,幾乎人人手持一張,解決大部分的支付需要。即使八達通市佔率大,加上近年財力雄厚的支付寶等打入香港市場,但流動支付仍未能如內地般取代現金,顯然香港市場對流動支付的需求有限,導致其他小型的流動支付公司更難在香港市場發展。

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