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短缺難請人 議員倡引入大灣區勞工 稱不會影響樓價

【on.cc東網專訊】近年本港人口下降,各行各業均出現勞動力短缺,難請人的問題。立法會今日(20日)通過議員邵家輝提出的「加快輸入人力,補充本港勞動力」無約束力議員議案。商界和勞工界議員就議題多次交鋒。有勞工界議員認為人力資源充足,只是未進入勞工市場,促加人工改善福利,改善問題;商界議員則認為人手短缺是路人皆見,相信毋須爭辯,直言不輸入外勞「睇唔到可以點做」。

勞工界議員梁子穎認為現時人力資源足夠,只是未進入勞工市場,應該加人工、改善福利。同樣有工會背景的議員黃國則指出,現時香港勞動人口參與率低,相信充份發掘勞動力,即可以增加勞動人手。對於有商界反映搶人、留人難,即使加20%到30%工資亦難以聘請人手,黃國不同意說法,稱「好工一定有人做」,認為即使增加薪金,但同時增加工作量不能吸引人,反而工作強度合理、安全工作環境才是基本要求。

具商界背景的議員邵家輝指,現時本港人口老化問題嚴重,人手短缺難以請人,更指有部分本地逾千尺的店鋪只有1人工作,認為不輸入外勞「睇唔到可以點做」,建議效法澳門引入珠澳外勞的方法,從大灣區引入外勞到港工作,相信不會影響樓價,同時可以補充本地欠缺人手。他建議政府規定僱主只能用該行業的工資中位去聘請外勞,減低他們聘請外僱的意欲,保障本地就業。

另外,有工會背景的行政會議成員吳秋北早前就批評商界「出口術」,渲染本地勞工短缺問題。易志明不點名批評說法,直言人力資源短缺非商界提出,而是路人皆見,相信毋須爭辯。對於有勞工界指目前勞動人口參與率低,認為加人工就請到人,又稱15至29歲失業率高,是因為工資低、不吸引。易志明反駁有關說法,指數字不能反映真實狀況,又質疑何以30歲後失業率又回到正常水平,批評提出觀點的人,並沒有思考整體原因。議員顏汶羽則指出,去年「補充勞工計劃」只輸入5829名外勞,而平均申請時間更長達5個月,質疑難以紓緩人力緊張的情況,倡以「特事特辦」方式,簡化輸入外勞所需程序,以短期內紓緩業界人力緊張情況。他又重申,若能證明該行業有嚴重人手短缺問題,而且無法聘請本地人才,才應考慮引入外勞,相信做法既可以保障本地勞工,同時可以舒緩僱主難請人問題。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指,在保障本地勞工優先就業的大前提下,本港需保證足夠勞工以支持經濟發展,承諾會盡可能發掘本地勞動力,會對婦女與殘障人士的就業提供支援,又強調香港不能等。當局會密切留意不同行業的人力供求情況,與不同持份者保持緊密聯繫。

就有關議案,有4名議員提出修正案,包括議員邱達根、顏汶羽、周文港及李鎮強,均獲得通過,經修正的議員議案最終在在分組點票下,選舉委員會出席35人,30票贊成、3票反對、2票棄權;功能界別及地方選區出席44人,35票贊成、6票反對、3票棄權,兩部份分別過半數贊成獲得通過。反對的9人均是有勞工背景的議員,包括郭偉強、吳秋北、林振昇等。而棄權的4個議員為梁文廣、狄志遠、劉智鵬和鄧飛。

投下反對票的吳秋北會後重申反對輸入外勞,他表示本地就業獲得優先必須充分獲得落實,而對於輸入外勞,政府必須審慎處理,絕對不能簡單化;議員黃國對法案獲得通過表示失望,他表示本港僱員最少有兩成跑輸通脹,最重要確保本地勞工要優先分享本地經濟成果。與其他地區相比例如新加坡,本地人力就業偏低,本港仍有發掘潛在勞力的空間。現時政府有各種各樣包括補充勞工計劃,建議政府積極考慮現有機制,「唔好逃避勞工界監管」。

議員林振昇對結果表示遺憾,指工會並非一刀切拒絕勞工輸入,反對設立大灣區人才計劃的理由是引入外勞的把關程序包括限額,監察機制等不清晰。並對當局的說法表示理解,在現時輸入勞工計劃中為何另設特別計劃增加3,000個照顧員,為何不能在補充勞工計劃下處理。此外,外勞雖以本港工資中位數聘請,但極有可能被仲介和僱主剝削,導致本地僱主更願意聘請外勞而非本地勞工。

【更多即時新聞詳情請上東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