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步人間——略說粵語書寫

筆者曾為劇場空間《點點隔世情》粵譯歌詞。

【星島日報報道】(作者簡介)岑偉宗,作詞人,音樂劇創作人。曾獲金像獎、金馬獎及香港舞台劇獎等。資深語文教師,為香港公開大學語文及教育學院兼職導師。 近幾年,坊間對「粵語本字」、「粵語正字」的興趣甚濃,電視台為此話製作節目,出版界也出版了不少相關的著述,然後網絡上更不時有討論,有發掘有考證有整理,當然也有攻伐人家胡亂發掘胡亂考證者。煞是熱鬧,卻同時也很無奈。無奈之處在於,粵語的語音跟書寫之間的發展脈絡,似斷還續,我們今日可能看到一些連結,但要追尋起來,真要有一番音韻訓詁的根柢才敢說做得滴水不漏,清清楚楚。 我開始在自己的歌詞本上用「粵語本字」,始於二〇〇六年。全因當時仍在劇場空間工作的張可堅,他翻譯並導演粵語版的《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粵譯《點點隔世情》)。當時由我粵譯歌詞,他問我廣東話的字詞是否大都可以寫得出來,如果有的話,就可以用到劇本和歌詞里。就他這一問,開啟了我對「粵語本字」的使用之門。往後幾年,遇上演出場刊可以刊印歌詞,我就大都會用上一些「粵語本字」。久而久之,身邊不少朋友對這事產生興趣,不時問字,成了另類話題。 不過,日子愈久,你就發覺原來「粵語本字」這回事,真的是眾說紛紜。同一個字,也許你要比較過幾個來源之後,才敢定案。怪不得一般人都有音寫音,有字寫字就算,因為愈要尋出真相,愈會發現真相,也許並不存在。 比如說「邊度」這個疑問詞。電視電影中幫會中人質問對方來自哪個堂口,就說:「𡃁仔,你邊度㗎?」好多人會寫個「度」字。我則覺得寫「道」會較合理。「度」是刻度、經緯度、角度、尺度,沒理由問人家來自哪個「經緯道」吧?當然是來自哪一「道」啦。「道」,有道路,門道的意思,也可以指門派,那就合乎句意。當然,困難在那個「邊」字。一般而言,「邊」是指邊界、邊線,總之是指某個象限範圍的沿線之意,但這句里面的「邊」音,其實是個疑問詞。寫「邊」其實是不妥的。翻查清代舉人詹憲慈的《廣州語本字》,有一詞條曰「焉 (dat3)」,云:「焉 者,何處也,俗寫焉若邊, 若躂。」讀過書都知,「焉」在古漢語是疑問詞,音「煙」,詹氏說:「今讀若邊,音之轉也。」他用「音轉」來解釋二者的聲音承接關係。另外,在孔仲南著的《廣東俗語攷》,其中「釋天時」篇,亦有「邊」一條,云:「邊者問詞……邊字作何字解。」孔仲南照寫「邊」字,不過,我相信這是記讀音居多。遇上這些情況,若有書可尋,而那個字的本來字意跟粵語里的用法又相近相通的,我會傾向使用。 不過,有時都會弄錯。 我最初在彭志銘的《正字正確》一書里發現了個「尐」字。見文中又介紹「報章常用英文字母『D』來代替……」我就如獲至寶。再在《說文解字》入面查到這個「尐」字,心中大喜,忘形之下,誤當日常用開的「啲」字。其實,日常用的「啲」字,屬結構助詞「的」,口語例子是:「我要飲啲水(我要喝些水)。」而這個「尐」字,彭志銘都有說明,是「Did」音,即口語例子:「可以借多尐尐錢畀我嗎(可以借我多一點點錢嗎)?」意思是多一點點的那個「Did」。 曾經給一些朋友指出「尐」之誤。對這個「尐」,我承認真是當年誤用,直接誤導了一些朋友,謹此致歉。經此一役,往後更不敢怠慢,也逼我再細想為何要這樣無事生非?用了這些字,還要給別人唾罵,何苦?回歸初心,都是因為不想在通篇方塊字的行文中間,無端白事寫個英文拼音來填塞那些以為有音無字(或者執筆忘字)的字詞罷了。平平正正的全用方塊字寫將出來,人家看上去,覺得漂亮得體,而非東拉西搭,書寫符號中英夾雜,讀者不知為何物而已。 於是,就生出「大體從俗,特別處用本字」的想法。尤其是在李婉薇博士所著的《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一書,讀到當時有不少粵謳,正是如此寫作,如署名「若明」的粵謳《觀音誕》云:「觀音誕,興鬧如雲。睇吓今日個的愚婦癡男,到處咁奔。」其中「個的」,望文生音,自然知道讀若今日所見的「嗰啲」。估計清末民初,粵語書寫已用「的」字作口語結構助詞。放諸今日,有「的」又有「啲」,兩字日用通行。在我行文,「的」「啲」都用,以便同事辨別讀音。 探尋粵語本字,其實樂趣在那些我們常常都用的字詞,很多人以為是有音無字,只能借用別的字詞來表示。殊不知,其實可以寫,更重要的是可以輕易就在電腦上打得出來——這一點很重要,不少粵語本字,即使字典查得出,但打不出來,用起來也零舍麻煩。 例如常形容把事情弄砸的「caa3 wo5」,很多時只能寫成「叉禍」。我看着這寫法,總覺不通。在《廣州語本字》中見到「毈」字。而在前面加個「打岔」的「岔」,合成「岔毈」。毈者,卵變壞也,孵不成鳥,謂之「毈」。中途插入,蛋又變壞,還不可引申到把事情弄到一團糟?及後在陳雄根、何杏楓和張錦少合著的《追本窮源──粵語詞彙趣談》見到「涴」一詞,注音也是「caa3 wo5」。「」,是污迹;「涴」,是給泥沾着的物件,引申作弄髒。意音俱全,妙哉。遇上這些情形,真是該多用。 匆匆數言,那些考證,都是前人的,在此得感謝他們。本篇所說的只是我使用時的考慮和感受。希望往後還繼續有人在這方面努力,得出更多的成果,給大家享用。

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