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受拉尼娜影響 推遲風季時間 天文台將設4雷達助預測

【on.cc東網專訊】全球暖化令氣溫上升,極端天氣變得頻繁,相信市民都感受到持續乾燥或大雨的情況愈來愈多。新任天文台長陳栢緯指出,原因是傳統的氣候模式正在改變。「過去南海較難生成熱帶氣旋,因為範圍較小,但不知是否因為海溫較高,近年也能有東西成形,至於是否成熟的熱帶氣旋就較難說,但也有生成的過程,就在旋轉。拉尼娜現象也有影響,令風季較遲。」

陳栢緯表示有迹象顯示南海比以往更容易形成熱帶氣旋,本港風季的時間有被推遲的情況,如去年就受到拉尼娜現象影響,11月仍有八號颱風信號,前年12月亦有風暴進入南海,天文台要發出一號戒備信號。陳指出,面對氣候變化為天氣預測帶來的挑戰,天文台正爭取資源建立新的天氣雷達,預計可比現時早5分鐘發出暴雨預警,亦會引入人工智能預測天氣;如近年在沙螺灣測試的「相控陣天氣雷達」效果理想,計劃設置4部雷達,在香港建立網絡,相信未來可以更早發出暴雨預警,亦有助監測冰雹。

對於天文台的預測不時受市民批評,陳栢緯指有時氣候生成的原因,天文台亦未必在掌控之內;惟他相信市民是理性的,會繼續平常心做事。陳又指,香港是世界氣象組織和國際民航組織的成員,天文台一直協助收集全球天氣預測和警報,發放權威資訊;而現時香港機場監測風切變和湍流的經驗,可以應用在內地高原的機場;而機場的氣象服務,對同樣要應對對流性天氣的華東機場,也有參考價值,為國內提供氣候數據分析。

【更多即時新聞詳情請上東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