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數據防疫解密:效率與風險之間,如何做到鋼索平衡?

相較於全球COVID-19疫情至今仍以每日增加超過10萬例確診的趨勢不斷迅速攀升,台灣政府謹記SARS慘痛的教訓,到6月21日為止,將疫情控制在僅446例確診,7例死亡。在疫情爆發前,恐怕從沒有人能預想到,緊鄰疫情發源地的台灣,竟能守得如此嚴密,把一切可能的傷害都控制在相對微小的範圍內。

防疫有成,絕非僥倖,是防疫團隊與全台民眾共同努力的成果;然而得之不易的安全,也並非毫無代價。面對COVID-19所帶來的巨大威脅,為了保衛社會安全之故,台灣政府遂行種種「必要之措施」,透過身份識別串連不同資料庫,打造出有效的標記與區隔工具,希望能找出所有可能讓疫情擴散的風險。以科技防疫為名,我們或許就正在見證後疫情時代的數位毛細孔治理術。

我們必須要警覺,那一套統治技術其實是任何政府來做都會很危險的,我們卻不知不覺地往那個方向、去建構那樣子的一個環境

中研院法律所副研究員邱文聰

疫情之中,台灣快速向「實名制社會」前進

攤開台灣防疫大事紀,為了抵擋看不見的病毒,就得讓每一個人變得更加透現。測量體溫、詢問行蹤、取得姓名、聯絡方式都成為疫情日常的一部分。從1月底開始,政府很快地就把移民署出入境資料庫勾稽到健保資料庫。只要民眾去看病,健保卡一插,螢幕上就會自動顯示幾月幾號從哪裡回來。即便症狀同為發燒,如果知道病人是從武漢回台,醫師診斷勢必就會有所留意。

「這樣的一個資訊系統,是醫療院所診斷時很好的工具」,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說。



-----------

閱讀餘下全文,需要您的小額支持,讓優質內容可以自食其力。

暢讀全站所有好內容?每月只需一餐飯的錢,好新聞,並不貴。

支持我們,請成為付費會員。馬上 點擊 ,與端傳媒站得更近。

原文鏈接: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720-taiwan-big-data-analytics/

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misc/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