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機構去年處理約52.7萬宗案件 原訟庭平均輪候時間仍較長

【on.cc東網專訊】根據司法機構向立法會提交的最新法庭程序的輪候時間顯示,司法機構在去年已處理案件的總數約為52.7萬宗,分別較2022年及2019年高9%及4%。而截至今年3月底,各級法院的大部分民事案件的平均輪候時間大致達標,除高等法院原訟庭所處理的若干類別刑事案件之外,多數刑事法律程序的平均輪候時間都有顯著改善。

至於高院原訟庭,原訟庭總案件量由2022年的16,615宗上升18%至2023年的19,667宗。於原訟庭提訴的刑事案件數目,包括2019年反修例事件相關的案件/國家安全相關案件及其他刑事案件,由2022年的223宗上升一倍至2023年的446宗。隨着2023年5月起司法機構編排更多交付審判的聆訊於裁判法院進行,更多交付審判的案件遂於原訟庭湧現,導致原訟庭需處理的答辯及判刑案件顯著增加,預期上述案件數目升勢仍會持續。而原訟庭仍於2023年完成處理301宗刑事案件及14,055宗民事案件,較2022年分別增加27%及10%。整體結案數目大致與 2019年的水平相近。

過去一年,源自裁判法院的上訴案件平均輪候時間已從2023年的208天縮短至2024年3月底的123天,主要是由於司法機構在多方面所作的努力包括聘用短期司法人力資源取得成效。

當局指出,截至今年3月底,原訟庭所有其他刑事法律程序的平均輪候時間仍然較長,主要因為國安案件要由3名刑事法官審理,令司法資源受壓,國安案件一般較為複雜,涉及較長時間以完成審訊前必要的步驟及程序、進行案件管理聆訊及準備審訊,而且審期以至擬備判案書所需的時間亦較長。運作經驗顯示,反修例案件及國安案件的審期往往大幅超出預計。

由於反修例案件和國安案件需優先處理,其他刑事案件的排期無可避免受影響,事實上,由於多宗備受矚目的反修例案件及國安案件的審期超出預計,加上刑事法官數目有限,約有40宗原定由他們審理的刑事案件需要重新排期。司法機構預期,大約兩年後,隨着眾多國安案件陸續結案,以及繼去年底完成招聘工作,於今年下半年起亦任命更多原訟法官,法庭輪候時間將有更明顯改善。

另外,司法機構正草擬遙距聆訊的條例草案,早在2022年6月就草案草擬本展開了為期三個月的公眾諮詢,並於2023年5月諮詢立法會。司法機構現正因應所收到的眾多意見敲定草案的內容,目標是在今年第4季提交立法會審議。

【更多即時新聞詳情請上東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