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自助餐其實是被選擇?

香港人愛吃自助餐,貪其個半小時或兩小時無限任食,精打細算的單是吃一打生蠔或刺身或牛扒已值回票價,但事情真的是這樣嗎?要是這樣,餐廳早已結業了,尤其是香港人近來愛北上消費,你幾時聽過有自助餐執笠,星期五、六日更要提早訂位呢。以前曾是半個飲食記者,記得那時跟一些跟酒店行政總廚聊起,自助餐的生意是如何計算的?他笑說:作為行政總廚,職責不單是煮菜,其中一個更重要的責任是採購食材,控制成本;其中自助餐正是最有效用來控制成本的,原因是一個很簡單的概念:對酒店而言,食材價格跟數量有很多關連,這樣酒店便可借助自助餐的消耗去提高食材數量從而減低成本(包括酒店別的餐廳)。

其次是酒店食材最怕是不夠新鮮或過了食用期,推出自助餐可把「剩下」(當然還能食用)的食材物盡其用。換句話說,你以為食物選擇很多?實際更多是餐廳已設定提供的食物,你其實是「被選擇」地吃什麼。接着,以海鮮或刺身為例,你真的以為生蠔是新鮮即叫即開?(當然,也要視乎價錢而言)不少的生蠔都是急凍半殻但可生食用,跟新鮮分別不會很大,除非你是很嘴刁的食家,否則吃自助餐你也不會太奢望能吃法國 Belon 吧。

而在空間設計上,海鮮或刺身的檔口通常較小,也限制每次數量,往往要大排長龍,這樣不少人最多排兩、三次亦有數得計;而牛扒、燒烤和甜品也是異曲同工,大多人都是一塊起兩塊止,每樣食物都試少少,酒店實是除笨有精,能讓人感到佔了便直;除非你是真正的大胃王,否則吃自助餐動輒五、六百元一個人,一家人閒閒地千多二千元,實是一盤很好的生意。如果真的想回本,下次去食自肋餐,你自己先計一計數吧。

撰文:郭昊軒

The post 吃自助餐其實是被選擇? first appeared on BetterMe Magazine.

這篇文章 吃自助餐其實是被選擇? 最早出現於 BetterMe 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