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耀漢早期的喜劇電影
文:賴勇衡
一代笑匠吳耀漢上月病逝,很多觀眾都回想起他在「五福星」和「雙響炮」兩個喜劇系列中的演出。吳耀漢在1970年代中加入電影圈,一開始已經涉足幕後製作。他在1975年創立先鋒影業公司,製作了《一枝光棍走天涯》(1976),導演是麥嘉,由劉家榮、黃家達和喬宏主演。1977年的《點只捉賊咁簡單》衍生自吳耀漢擔大旗的TVB喜劇節目《點只咁簡單》,該節目編導陳家蓀順理成章當上了這部電影的導演。
吳耀漢的幕前演出大受歡迎,成為繼許冠文之後,另一位得到嘉禾支持的喜劇明星。後來他主演的幾部電影《發錢寒》(1977)、《慌失失》(1979)、《神偷妙探手多多》(1979)和《龍咁威》(1981)則與嘉禾合製,減低了自己投資的風險,並得到大公司的豐富資源發揮創意。後來因為賣埠拆帳等問題,吳耀漢決定僅以演員身份和嘉禾合作。
這幾部電影的背景都設於當代香港,是一個爾虞我詐的拜金社會。
吳耀漢的角色若非戇直青年就是狡猾匪輩。吳宇森執導的《發錢寒》當年以「《半斤八両》姊妹作」之名宣傳,許冠文當策劃、許冠傑負責主題曲、許冠英與吳耀漢拍檔主演。如《半》的許冠文一樣,吳耀漢飾演私家偵探,但實際上靠偷呃拐騙謀財。許冠英的角色沒那麼精靈,為富人當保鑣,其實是沒甚麼用的「傍友」。他和吳耀漢合謀,從富人陳千億手上盜取鑽石。陳千億也不是好人,而是惡霸老千。
兩年後的《神偷妙探手多多》是類似的odd-couple喜劇,由梁普智執導。吳耀漢飾演盜賊夥團的首領,喬宏飾演的老實警察和他是冤家。兩人合作從富商馮人笑手上偷取鑽石「南海之星」。馮人笑也是一個大老千,卻獲殖民政府授勳。
此片雖有諷刺權貴之意,卻獲授權在舊三軍司令官邸(今茶具文物館)取景,拍攝馮人笑慶祝授勳的舞會。按《嘉禾電影》雜誌第83期的文章指,在舞會中客串艷舞女郎的演員,其父親正是時任護督羅樂民( Hugh Selby Norman-Walker)。可見當時電影界與政府的關係微妙。
吳耀漢在《點只捉賊咁簡單》、《慌失失》和《龍咁威》中都飾演戇直男人,在爾虞我詐的「食腦」世界,得到最後勝利就是靠好運。他在《點只捉賊咁簡單》中是個欠缺經驗的警察,但其好運氣可說達到一種超能力的程度,誤打誤撞破獲了與警隊高層勾結的犯罪集團(其頭目表面上又是正當富人)。英文片名Yellow Panther顯然源自「傻豹」Pink Panther(或「烏龍幫辦」)系列。吳耀漢和飾演「烏龍幫辦」的彼得斯拉(Peter Sellers)同樣蓄著小鬍子,但吳的輪廓更像美國多棲藝人小森美戴維斯(Sammy Davis Jr.)。
1979年的《慌失失》是吳耀漢自編自導自演之作。他飾演一名醫院雜工,常被上司欺壓,意外撞破富婆姪子與黑心醫生合力謀財害命的罪行。有趣的是他請到喬宏客串飾演自己,駕小型飛機載吳耀漢從石崗機場飛往啟德機場。
這橋段靈感來自喬宏親身經歷:他在1978年航行時發生意外,飛機墜毁撞山,機上人卻只受輕傷。《慌失失》拿這事件開玩笑,航行過程也佔去了不少篇幅,窒礙了敘事節奏。或許「喬宏駕飛機帶你遊香港」——包括一個降落啟德機場的主觀長鏡頭——對當時的觀眾來說也算一個奇觀,今天看來也是珍貴的歷史紀錄。
《龍咁威》的吳耀漢則一人分飾兩角:動作巨星「龍咁威」和偷渡來港的大陸人「香梗」。龍咁威這角色戲仿了成龍的形象,描寫他要親身上陣演出危險動作,其實膽小倚賴替身。然而在陳欣健飾演的監製擺佈之下,龍咁威還是要「頂硬上」,結果發生意外失蹤。於是監製便讓香梗擔當龍咁威的代替品,更想出使其「意外」身亡來達到宣傳效果的毒計。這橋段令人想起李小龍拍攝《死亡遊戲》途中身故之後,有人傳出這其實是電影公司的宣傳噱頭——《死》和《龍》都是嘉禾出品,的確是把李小龍的剩餘價值榨到盡。
這幾齣電影——以及後來的「五福星」和「雙響炮」系列都是動作喜劇,但吳耀漢並無習武,其電影的動作場面便不靠功夫,除了打鬧和追逐,便是倚靠科技。隨著香港經濟起飛的氛圍,這些背景設於現代的電影更強調計謀和科技,懂得「食腦」更勝於反派中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囉嘍。
《發錢寒》和《神偷妙探手多多》都有懸空盜寶的場面,比《職業特工隊》的湯告魯斯早了近二十年。不過美國導演Jules Dassin在1964年的《通天大盜》(Topkapi)中已經有這種動作設計。《發》片也學到抽走配樂和對白的手法,加強屏息靜氣的緊張效果。雖然《神》片中的凌空盜寶嚴格來說並非飛索倒吊,而是靠「氫氣衣」讓兩個主角浮在半空,如在無重狀態。
這設計比純粹倒吊在活動上比較多變化,但有幾個穿崩畫面,觀眾不難看到吳耀漢背上的鋼索。這種不靠拳腳功夫,而重視場面設計和嶄新技術的動作設計,加上一黑一白的冤家拍檔模式,後來在新藝城製作的《最佳拍檔》系列中發揚光大。
吳耀漢曾經說,他和許冠文在創作上的主要分別,在於許冠文先設計笑話,然後堆砌敘事;他自己則先想好故事框架,再構想笑話。不過吳耀漢這些喜劇的故事不算出色,仍有堆砌場面之感。笑話的密度和許氏喜劇比較不算高,諷刺時弊的力度也不足,或許就是許冠文同期的喜劇更成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