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坑火龍鬚好搶手——總指揮細談習俗

大坑舞火龍總指揮陳德輝,對這項傳統文化活動歷史瞭如指掌。

【星島日報報道】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大坑舞火龍」有逾百年歷史,時至今天仍是中秋盛事!七十多歲的大坑舞火龍總指揮陳德輝(輝哥)暢談火龍構造與傳統習俗,原來龍頭下巴的「龍鬚」是搶手物,更曾有人拿着剪刀衝出,想剪走龍鬚帶回家! 任時代巨輪如何急轉,有些傳統東西依然備受重視,例如中秋盛事「大坑舞火龍」!每年農曆八月十四日至十六日,在一片鑼鼓聲中,就有約三百人準時又齊心地舞動着插滿線香的威猛「火龍」,士氣激昂的穿梭於大坑的大街小巷,風雨不改。這個獨特節慶風俗,相傳源於1880年,當地居民祈求驅除瘟疫而起,輝哥指:「以前大坑是客家村,每個人都很踴躍參與這項村內盛事,壯丁負責舞龍,女士們就用鐮刀割草供師傅紮龍。如果『大坑仔』不參與,就會遭人杯葛!今時今日,很多已搬離大坑的居民也會特意回來參與舞火龍。」 輝哥又憶述,以往想舞龍,要預先「霸竹」,不似現在有專人預早編排位置。「龍身共有三十一節,三個人一組拿一支竹,個個飯也不吃,晚上六時前就走去霸竹!」龍身又稱為「龍心」,以竹作「骨」,再用米仔草(又稱珍珠草)和鐵線紮成。「紮的時候要很大氣力,手腳並用,秘訣是打草要均勻。」輝哥續指,龍頭和龍尾會特意挑選最幼嫩的草來紮,並要用陰力慢慢貫穿。「以前大坑有很多米仔草,但隨着城市發展已愈來愈少,現在的數量已不足應付需求。近年會從內地引入米仔草,而竹也要從石崗訂回來,今年共訂了二千二百公斤!」 不說不知,火龍有兩大「搶手物」,其一是龍頭下巴的「龍鬚」!「龍鬚只有九把,其實是榕樹的氣根,在廟內開過光,通常是給小孩製成手鈪來定驚或用以辟邪。」輝哥續憶述,以前試過舞火龍時,有位女士拿着剪刀由排檔突然衝出來,想剪走龍鬚,「她隨即被組長用大聲公大喝一聲趕走!」至於另一「搶手物」就是龍頭香,由於大眾認為「好意頭」,想拿回家供奉先人和地主。 火龍的龍頭十分重,約四十八公斤,但每次只可由一人舞動,「就算有多健碩的壯男,舉起龍頭都行不了多久,約十步就要換人,『龍頭組』三十多個人會輪流負責舞動。」引領火龍的,是兩顆「龍珠」,邊走邊轉動,儼如兩顆大明珠!想不到,「龍珠」原來是由沙田柚製成的,輝哥更親自到深圳東門市場挑選,「最好是廣西柚,因為有『嘴』方便插竹,而且要選厚皮乾水的,以免插滿線香後,水太多會射出來。」 正式舞龍時,會由龍珠開始,一直到龍頭、龍身,以至龍尾順時針舞動,最後會逆時針行一圈,俗稱「行大運」。整個活動歷時約兩小時,火龍會途經浣紗街、京街、新村街等,再回到浣紗街拔香並重新插香。在最後一天(即農曆十六日)完成巡遊後,隊伍會以貨車將火龍運至銅鑼灣避風塘上演「龍歸天」,即將之拋下海中,喻意去除社區的噩運。輝哥補充:「以前會將火龍由大坑直接舞出海邊,但現時因為受填海和人流所限,才改以貨車運送至避風塘。」 自十五歲起,輝哥已參與舞火龍這項傳統活動,並由上世紀七十年代中起擔任總指揮,談到多年來有甚麼驚險事,他憶述:「以前舞火龍會同時燒炮仗,記得有次在書局街舞龍時,突然覺得大腿很熱,原來有炮仗由褲浪彈進去,幸好最後關頭將之撲熄。」他又分享,以前有剛懷孕的女士,冒險穿過火龍,就是為了「一索得男」! 雖然今天已不能再放炮仗,但全條火龍插滿線香,男士們舞動時,難免有時會被香灰所傷,更有機會令衣服着火,所以各組長身上均會帶備葵扇和水壺,以便即時弄熄火種。今年現場觀賞舞火龍時,不妨留意一下他們的裝備!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將於9月16日(日)下午二時半,在大坑坊眾福利會舉行「大坑舞火龍講座」(費用全免),由大坑舞火龍總指揮陳德輝講解大坑舞火龍的歷史,以及分享多年籌辦經過。

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