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讀群育學校重拾人生

明愛培立學校畢業生沈芷恩(右)感激教師及院長栽培,旁為明愛培立中心院長姚順好。

【星島日報報道】東灣莫羅瑞華學校遷校爭議引起大眾對群育學校的關注,現職西餐廳廚師的沈芷恩,曾於群育學校明愛培立學校度過六個寒暑。她十歲時遭逢母親病逝,加上誤交損友,開始學壞,試過在家偷錢,凌晨時分流連街上。當時連至親的嬷嬷都不願再照顧她,芷恩有感被世界遺棄,直至入讀培立後,獲教師、院長悉心照料,重拾家庭溫暖,找到人生目標,不時服務社區,又擔當學校領袖生隊長。 芷恩在破碎家庭成長,兩歲時父母離異,媽媽在她六歲時曾回家同住,但四年後不幸因病去世。當時沈芷恩正值反叛期,試過為玩樂偷家人錢,看人打架,遊走街頭至夜深不回家。嬷嬷對芷恩束手無策,又惶恐她會再次偷錢,在家終日吵吵鬧鬧,於是放棄芷恩的撫養權,只答應繼續照顧她年長兩歲的哥哥。 後來芷恩經社會福利署轉介,中一入讀培立,每天過着規律的寄宿生活,只可周日短暫外出,學校又會不時安排學生探訪長者、賣旗等,昔日損友全都斷絕聯絡。芷恩中四時曾轉到主流學校讀書,但她自言仍未定性,自願重返培立升學,她在此找到一班知心好友,更重要是有疼錫她的老師及院長。當年少不更事的芷恩,在院長眼中「執着、硬頸」,轉眼今年已是二十二歲,有穩定工作,自給自足。她感激母校不離不棄,「如果沒有群育學校,哪有學校會接收像我一樣的壞學生?」 明愛培立中心院長姚順好在院舍工作三十八年,她形容「每名學生都是禾稈草遮住的明珠」,只是一時被蒙蔽,令光芒散發不到。她相信「每人都是可改變、可造的」,希望學生尋到人生價值,擇善生活。對於坊間對群育學生有負面標籤,她稱有學生、舊生感到不開心,覺得被誤解,她又認為教育局針對群育學校的指引已過時,應檢討及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