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巴水牌師講古——手寫香港情懷

在誠品生活尖沙嘴店展出的六十個水牌都是師傅的私人珍藏。

【星島日報報道】一塊塊紅藍字小巴水牌,對大部分香港人來說,絕不陌生。近日誠品生活舉辦《小巴、站牌•故事》展覽,邀得本地碩果僅存的手寫小巴水牌師傅麥錦生,在店內教授獨特招牌書法。原來不同顏色的水牌,代表着不同小巴起點與終點;佐敦道一條街一個小巴站背後亦大有文章,且看麥師傅娓娓道來。 現時香港碩果僅存的手寫小巴招牌師傅麥錦生,跟記者談起紅色小巴(俗稱紅Van)歷史及小巴牌故事時,顯得十分興奮並滔滔不絕,他首先向記者更正一事:「小巴牌其實行內慣稱做『水牌』,跟大廈內指示樓層公司、店鋪資料的『水牌』叫法一樣。」 說起小巴歷史,源自當年六七暴動,衍生了九座位的「白牌車」,後來獲政府發牌認可變成紅Van。其後1978年政府批准小巴安裝冷氣,全港四千多架小巴同時換車,負責寫小巴水牌的麥師傅亦每日做到無停手。「我由學師到開鋪,都在旺角,寫得最多的水牌就是『旺角』、『佐敦道』,為甚麼佐敦道的小巴特別多?因為以前佐敦道有個碼頭,即是現時高鐵站的位置,很多小巴以此為終點站,方便乘客轉搭小輪過海。」麥師傅形容在這個消失的碼頭,曾留下不少腳毛!「以前不時在碼頭等貨車上渡輪,由我們付過海費,這些車幫我們將開工器材運過海。」碼頭還有鮮為人知的過去,「以前個碼頭好乾淨,好多人釣泥鯭,附近還有好多一支支木樁,拔出來有很多青口,隻隻新鮮!」 是次在尖沙嘴誠品店內展出的六十多塊小巴水牌,藏着不少掌故,先由用色說起,「一般寫法,藍色是起點,紅色就是終點。至於黃底膠牌,就是代表有『社團』管理。」如果細心留意,部分水牌只有中文,麥師傅解釋:「上世紀八十年代前的水牌只有中文,價錢亦用『花碼』代表,後來因為香港開始引入外籍傭工,他們看不懂,於是要在水牌上加英文地方名,亦開始轉用阿拉伯數字寫價錢。」在這些水牌之中,還可以找到不少消失的地標,「『九龍錶行』這個牌,我特意拿出來展覽,相信好多人都不知道,以前在弼街有一家九龍錶行,但已消失了二十多年。」 參觀展覽時,不妨細心尋找一個顏色很特別的水牌,「這個是我當年買了一部雕刻機時製作的水牌,仔細看一下線條,非常細緻。三十年前,我用買兩層樓的錢,購置這部機。如果當時買了兩層樓,現在已經值千萬元,但部機早排因為無地方放,扔掉了。」老婆有沒有抱怨?「我當時跟老婆說,當我買了架寶馬啦!今時今日,她已經懶得再話我,哈哈!」 說到這位「老拍檔」,麥師傅臉上盡是不捨,「其實好可惜,機器仲用得,不過它要佔用四百方呎位置,哪有地方放?」現在唯有用小巴水牌,讓公眾緬懷過去。「其實紅Van陪着香港起飛,見證這地方的轉變,我好希望有地方可長期保留這些具歷史的水牌。」

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