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話趣味多 唸詩讀出古韻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教授鄧思穎博士,去年推出了著作《粵語語法講義》,剖析粵語語法。

(綜合報道)近期有關粵語及普通話,繁、簡體字的使用,都引起不少討論,就連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日前也在報章專欄分析,以普通話誦讀唐詩宋詞,未能領略詩詞本來聲調的味道,而相信有關討論,仍會持續一段時間。雖然粵語是我們日常用語,但深入研究其歷史和語法的人卻不多。Elsie知道,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教授鄧思穎博士去年推出了著作《粵語語法講義》,以現代語言學方法,把粵語作為完整的語言系統,從詞彙、詞法和句法等方面,剖析粵語語法,正適合有志研究粵語的學生和公眾,從中發掘粵語的趣味。 早前,鄧博士就主持了商務印書館舉行的「正呀喂!講正啲粵語,識多啲用法!」認識粵語講座,把新書內容「精華化」,跟在場學生和讀者分享粵語歷史、從語言學角度如何定義粵語,以及有關粵語的語法及發音等,Elsie也有出席外,自然也要請教鄧博士有關學習中文的意見。 鄧博士說,從不同角度和標準來分析,粵語既是語言,也是方言,因為粵語本身擁有齊備的音系、詞法和句法等部分,構成嚴謹的系統,故毫無疑問是獨立的語言;然而,粵語同時也是漢語的變體,所以也是一種方言;而要深入認識語言,就必須從多方面作科學研究,以及系統分析,「人有好奇心,應對所在的環境有認識,這也是研究的目的。」 舉例說,要研究粵語的歷史,可從語音和語法探討。鄧博士表示,網上有資料指出,粵語是源於春秋戰國時代的古漢語,是中國現存擁有最多古漢語元素的方言。 為了印證這說法,鄧博士就在講座上播放了數段錄音,分別是學者構擬上古音(先秦時期)和中古音(唐宋時期)的語音系統,所朗讀出來的古詩,比較之下,粵語的語音特徵,較貼近唐宋時期的中古音,跟先秦時期相差則較大,所以從語音角度來說,粵音跟中古音的關係較密切,但不可說成唐宋的詩人,是用粵語寫詩。 然而,從語法方面來說,從先秦至近代,當中卻經過太多的變化,即使十九世紀至二十一世紀,粵語語法和詞彙上,已有很多不同,故難以知道粵語的語法歷史有多長,所以鄧博士說,現時只可做好當代粵語的研究,並找出背後的道理、組合和規律。 講座後,Elsie把握機會請教鄧博士,以普通話學習中文,是否可以提升水平。鄧博士就認為,教學語言及中國語文,其實是兩個層面的話題。「在教學語言方面來說,用學生熟悉的語言,不論對老師和學生來說是最好的,學生也會較有信心發問。」 然而,在中國語文方面,其實是包括聽、講、讀、寫,在聽和講方面,粵語和普通話應該平衡發展;至於讀和寫,鄧博士認為卻跟是否用母語關係不大。他解釋,現時閱讀和寫作的篇章,分別是白話文或文言文,其中閱讀文言文和詩詞等,由於並非用口語,故跟用普通話或粵語學習的關係不大。惟在寫作方面,對初學者來說,熟悉普通話的學生,在寫作上或較易掌握。 「普通話的基礎來自白話文,對初學者來說,可能有一定影響,但通過大量閱讀,都可以得到改善。」鄧博士說,不少著名作家和學者,均具有方言背景,例如魯迅、徐志摩、胡適、朱自清、錢穆等,均來自不同省份,但他們同樣是很好的作家。 鄧博士又表示,一般人在經過長期的習慣或訓練,很容易可把書面語翻譯為口語,例如「吃了飯」翻譯成「食咗飯」;「看了書」翻譯成「讀咗書」等,所以對於普通話教中文,能否直接提升中文水平,他認為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事實上,更多有關粵語的語法、句法和語音上的研究,鄧博士均在《粵語語法講義》上有詳細分析和舉例,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可深入研究。 若有任何家長關心的話題,歡迎報料。傳真:2798 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