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經濟學家:美國經濟成長迅猛對中國及亞洲未來展望代表的意義

【彭博】-- 彭博首席亞洲經濟學家Chang Shu撰文指出,美國經濟在受壓抑的需求和刺激措施之大力推動下,勢將對中國經濟產生強大的助力,有助於後者今年經濟成長9%以上。亞洲更廣泛地來說也會受益。但受益多少?這將取決於美國經濟的反彈速度和消費者如何花錢(在商品上花越多,在服務上花越少,帶動成長的動力就越大)。

預測美國經濟會大幅成長:彭博經濟研究的美國團隊將其2021年的預測提高至 7.7%,11月預測為3.5%。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其預期從3.9%調升至6.4%。截至4月8日,共識預測已升至5.8%,而之前為3.8%。這對中國和亞洲其他地區的成長意味著什麼?使用NiGEM這個全球經濟的大規模模型,我們探索了美國經濟對亞洲的溢出效果。假設美國經濟成長率增加了2個百分點(保守的假設,是基於上述三項預測上調幅度中的最小值),則對中國經濟成長的影響約為0.3個百分點。如果更高的預測證明是正確的,並且美國的經濟成長率超過7%,則對中國的影響將更大(接近0.6個百分點)。這將有助於推動今年中國經濟成長率最高升至9.3%,輕鬆實現了習近平主席設定高於6%的目標。縱觀亞洲其他地區,越南,印尼和南韓受益的幅度最大,最高可達約0.5個百分點。此外,如果美國的成長達到預測範圍的高端,則其影響更大,可來到1個百分點左右。

美國帶動亞洲經濟成長-預測情景

計算溢出效果並非易事。美國需求成長的構成很重要,有一種風險是,初期爆發的需求可能更多地集中在服務部門而非商品上,從而削弱了對亞洲出口者的直接提振。

受到美國經濟成長提速的帶動

對於亞洲出口者而言,美國經濟成長提速是個好消息。越南、馬來西亞、泰國和南韓對出口的依賴尤其強烈。即使現在以內需為主要推動力的中國,出口仍然接近其GDP的20%。平均而言,除了澳大利亞之外,對美國的出口通常佔總出口的10%以上。

出口占GDP的占有率和對美國出口占總出口的占有率

不只是美國直接需求的成長,亞洲可以受益的方式更多。隨著亞洲公司在與美國的供應鏈網絡中緊密相連,間接的溢出效果可能也很大。

使用NiGEM的模擬顯示,美國經濟成長率增加2個百分點(共識預測的成長幅度),對亞洲GDP的提振在0.14個百分點至0.52個百分點之間。作為一個大型的全球宏觀經濟模型,NiGEM同時考慮了直接和間接的溢出效應。

越南,印尼和南韓將獲得最大的助益,增加0.4-0.5個百分點。中國,日本和紐西蘭的成長可能會提高約0.3個百分點。

對美國出口的占有率和對亞洲各國GDP的提升

進一步提升

對亞洲出口的需求可能高於上述計算高端的機率很高。

彭博經濟研究計算得出,由於政府發放現金以及因社交距離措施限制消費支出,使美國消費者坐擁1.7萬億美元超額儲蓄,這還是最新的1.9萬億美元刺激法案簽署成為法律之前。房價的上漲和股價更大的漲幅也可能帶來正面的財富效應。

根據我們美國團隊的說法,這兩個因素都可能為美國的成長帶來額外的推動力。

我們美國團隊的預測今年經濟成長7.7%,顯示該共識低估了上行空間。我們的美國團隊上調其預測,即增加4.2個百分點,將意味著對亞洲經濟帶來更大的提振,增加0.3-1.0個百分點。

溢出效應並非毫無限制

美國支出的構成將對溢出效果的強弱產生影響。服務業所佔占有率越大,美國消費者對亞洲出口者帶來的助力就越小。

2020年,美國第二季個人在商品的支出大幅下降,但在下半年,隨著社交距離措施的放鬆而急劇反彈,到年底以6.5%的增速結束,這是1990年代初以來的最高水平。強勁的反彈是以犧牲服務方面的支出為代價的,其約佔個人消費的三分之二。 2020年服務方面的支出收縮5%,這是1948年有數據以來首次下降。

美國在商品和服務的支出

美國對商品的需求增強已使亞洲出口商受益。例如,除醫療用品外,與在家工作和家居裝修有關的家具出口,是中國增長最快的出口類別之一。

中國家具的出口和美國家具的進口

隨著重新開放使人們可以出去享受服務而非在線購買商品,但這些支出是否或以何種程度轉向服務,目前尚不清楚。

溢出效果還受到其他潛在的阻力。

全球經濟振衰起蔽,意味著世界其他地方的競爭生產者將重新投入,對亞洲出口商的競爭加劇。亞洲出口者廣泛利用美元報價,美國經濟升溫帶動美元走強,代表非美國買家的購買價格更高,從而抑制需求。

原文標題

ASIA INSIGHT: Biden’s Stimulus to Push Xi’s GDP Growth Above 9%

(增加最後兩個圖的內容)

For more articles like this, please visit us at bloomberg.com

Subscribe now to stay ahead with the most trusted business news source.

©2021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