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乘飛機的李先生

香港人最愛旅遊,每逢長假日,到港外旅遊的人總是把機場擠得水洩不通。試想想假若一位旅遊愛好者不幸患上飛行恐懼症,實在是奪去了他人生的最大樂趣,是變相的折磨。

李先生是一名保險從業員。三十歲的他事業如日方中。三年前結婚之後李先生最愛與妻子結伴旅遊。六個月前,李先生與妻子在乘飛機往澳洲途中,突然感到異常緊張。他覺得飛機遇到氣流而搖晃的次數比一般的多。他開始擔憂會否有意外發生;更想到空難一旦發生,他和妻子的生存機會是微乎其微!這樣,李先生越想越焦慮。他感到手震、心跳加快,呼吸有點困難,最後嘔吐大作。這次經歷使李先生不敢再坐飛機,因為那些不快的感覺總是在腦海中揮之不去。

李先生在事發後兩個月來求診。他患上的是典型的飛行恐懼症 (Aeruophobia)。患者通常因為一次飛行途中的焦慮、甚或驚恐,以致往後不敢再乘搭飛機,造成生活上各方面的困擾。

著名的前阿仙奴球星「冰人」柏金 (Dennis Bergkamp) 正是飛行恐懼的表表者。所以每當阿仙奴或荷蘭國家隊在國外比賽,他盡可能採用陸路或水路前往,那怕是花上了幾倍的時間在旅途上。

我在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上醫治李先生。我處方他輕量的抗焦慮藥和血清素調節劑。這些藥物有助於減輕他基本的焦慮情緒,令驚恐不容易出現。

在心理治療上,首先我要確立他背後的恐懼着實是甚麼。飛行恐懼症病患者可能是害怕置身在焗促的人群之中、也可能是害怕身處於幽閉空間之中(在患者意念中,機艙就是一個密閉空間)或是像李先生一樣,害怕遇上氣流,因為在他認為氣流就代表着不穩定,不穩定就意味着有空難的危險!所以在李先生身上,心理治療的核心,是打破「氣流 ->不穩定 -> 空難」這個非理性的推測。

首先,我與李先生討論空難發生的機會率。原來據估計,飛機發生事故的機會率是十萬份之一,而一個人死於空難的機會率只有一千一百萬份之一。有趣的是死於車禍的機率卻是五千分之一。即是說,在乘車到達機場的時候,李先生其實已經過了最危險的途程!

飛行恐懼症患者總帶着「危險很大、安全很小」的概念來搭飛機。而事實上飛機是至今最安全的交通工具。

其次我幫助李先生強化「氣流是正常而普遍的現象」這概念。飛機遇到氣流,就像汽車在不平坦的公路上行駛一樣,雖則顛簸不定,但不會增加車禍的危險。

最後,我教李先生做簡單的「呼吸鬆弛法」和「肌肉鬆弛法」。這兩者在抗衡焦慮感方面都有明顯效果。

在與李先生最後一次見面的時候,我建議他千萬不要逃避乘搭飛機。因為他必需累積成功和愉快的飛行經驗,使信心得以復原。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
精神科
專科醫生 趙少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