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天齊「廢墟之問」 藝術品喚古城保育

應天齊身後的大型裝置《廢墟魔方》和混合媒介油畫《磚魂》,是《世紀遺痕》系列作品,視覺上充滿逼力。

【星島日報報道】藝術家常給人一種不問世事、閉門創作的刻板印象。Elsie早前參觀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舉辦的《應天齊︰廢墟之問》展覽,印象卻恰好相反,藝術家不但走入社會,關心社會,還三十年如一日,通過畫作和藝術行動,持續關注歷史古迹的保育和拆卸問題。 應天齊是中國著名藝術家,八十年代以水印版畫《西遞村》系列成名,當中獨創的應氏水印版畫技法,奠定他在中國新興版畫史上的藝術地位。今次展覽主要展出應天齊的《世紀遺痕》和《西遞村》兩系列作品。《世》是應天齊自二〇〇〇年開始的創作,從水印版畫領域,一百八十度轉向混合媒介油畫、錄像投影和裝置藝術。 Elsie和應天齊傾過,發現他三十年來的當代藝術探索,始終不忘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應天齊說,八十年代受中國八五美術新潮影響,接觸到美國當代藝術家羅森伯格,才明白當代藝術中問題意識的重要,「當代藝術就是當下藝術,藝術家要對社會提出問題、質疑當下,做提醒社會的質問者。」成名作《西遞村》系列,就是應天齊通過畫作向封建社會文化提出的隱喻批判。Elsie知道西遞村是安徽皖南一條古村落,本來人迹罕至,因為應天齊的畫作才出名,自此遊客不絕,還在二〇〇〇年申遺成功,獲聯合國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今天的西遞村已成旅遊熱點,到處是吆喝着賣東西的人。應天齊表示,目睹西遞村的轉變初時不能接受,感到十分痛苦,「我當初批判村子的封閉、不開放,如今開放了,卻又接受不了,我開始想,問題在哪?」經過一番思索,應天齊明白到不接受改變是有問題的,現實發展無可阻擋。他引述數年前獲邀參加威尼斯建築和藝術雙年展時,跟建築師的討論內容,「大會主席形容,經濟就像一頭怪獸,放出來以後,不可能再關回去,人類是駕馭牠還是讓牠四處狂奔?這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Elsie留意到應天齊的《世紀遺痕》系列,表達方式比《西遞村》更具逼力,例如一幅六呎的大型畫作《磚魂》,以石膏、乳膠、大理石粉和油畫顏料,繪畫出吳哥窟一座廟宇,質感逼真細緻,有如近距離觀看廢墟遺址,真實感十足。 另一讓Elsie印象深刻的作品是場內的大型裝置《廢墟魔方》。這「魔方」由二十七隻木箱和透明膠箱組成,內里放着寫有名字的磚塊,以及播放着「萬人撿磚」過程的錄像片段。 所謂「萬人撿磚」,是應天齊在二〇一四年以「遺存.再生」概念,在家鄉蕪湖發起的一次藝術行動。蕪湖古城因為發展計畫要拆卸,應天齊想留下古城拆毀時的完整磚塊,以備日後重建之用,便和建築師共同發起撿磚行動,並將撿磚行動的過程和撿磚人的心聲,一一以錄像記錄,製成裝置作品,藉此提出對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古城受到拆遷、重建等問題的思索。 應天齊告訴Elsie,最開心見到行動一呼百應,所有被拆掉家園的老百姓都回來了,「沒想到民眾有這麼大熱情,有人回到家門前撿磚;有一對老夫婦,患癌的老先生說,這輩子看不到古城重建,他讓我在磚上簽名後帶了回去,說要留給孫子,這事情太有意義,比畫甚麼畫都要開心。」 Elsie知道應天齊想以藝術家的影響力,引起社會關注拆卸古城遺址的保育問題,但應天齊同時告訴Elsie,面對經濟發展,有家鄉人對他的行動不理解,認為如果不是他,高樓早就建起來,「有些人覺得如果建成大樓也很好,只有原來住在古城內的原住民,才會對古城有情感。」應天齊說起現在的蕪湖,也很感慨,「現在變化很大,不少居民已不是本地人,對地方沒有太大情感,包括現在的領導亦不是蕪湖人。」 Elsie覺得今次展覽帶出的文物建築和歷史古迹拆卸問題,亦是全球關注的問題,家長可以藉着帶子女參觀展覽,從藝術角度增加對保育議題的認知。Elsie提提大家,香港大學舉辦的《應天齊︰廢墟之問》展覽於港大美術博物館徐展堂樓一樓展出,展期至本月二十七日。 若有任何家長關心的話題,歡迎報料。傳真:2798 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