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策被指忽略非長者單身 輪候公屋計分制掀爭議

社協促當局改革公屋輪候計分制。
社協促當局改革公屋輪候計分制。

【本報訊】公屋平均輪候時間長達5.8年,上樓遙遙無期。有團體早前訪問150名居於不適切居所的非長者單身人士,發現近70%受訪者輪候公屋3年或以上,當中近20%更已輪候逾10年。團體批評房屋政策忽略單身人士,不但把非長者單身人士排除在3年上樓目標外,更另設「配額及計分制」,每年僅約2,000個單身公屋配額,單身人士只能蝸居劏房,促當局改革配屋制度,並把現金津貼計劃擴至非長者單身人士。

社區組織協會過去一年間,訪問150名居於劏房或板間房的非長者單身人士,發現受訪者獨居時間中位數為5年。71.5%自獨居起,一直住在不適切居所,近半人把逾40%入息交租。另外,53.7%受訪者以非長者一人身份輪候公屋,近70%輪候3年或以上;逾20%認為10年後仍要居於籠屋、板間房或劏房。

促當局改革輪候制度

社協指出,「配額及計分制」下,非長者單身申請人年齡,成為配屋的最大因素,較年輕的申請者會不斷被年紀較大的人士「插隊打尖」,導致55歲以下申請者幾乎無法上樓,促當局增建公屋小型單位,並改革輪候制度,考慮申請人實際住屋需要分配公屋。

對於現時現金津貼計劃並不涵蓋非長者單身人士,社協認為有關安排造成差別待遇,亦忽視單身人士需要,促納入輪候公屋3年的非長者單身人士,以體現公平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