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新地帶 深水埗的文創革命
人類真的是一種很喜歡先入為主的思考動物,腦海中有很多前設,而前設,就經常會殘忍地抹殺了更多的可能性。我們總是前設地認為,藝術是很高檔的玩意,是當你很悠閒、錢包裡很充裕的時候,才會去接觸的事物。近年愈來愈多文創小店進駐到深水埗,讓這區忽然變成了充滿文藝氣息的隱世天堂,不禁使人奇怪︰文藝小區不應該是在上環、西環這類更chill更hip的地方嗎?為甚麼深水埗這種又糟又亂兼龍蛇混雜的地方也可以「文創」起來?
舊區的多元性
與深水埗藝術空間Foreforehead的店主Daisy Chu曾是雜誌社同事,說不上出生入死,但總算一起吃過一點苦。她在2018年毅然辭退雜誌工作,跑到深水埗這個舊區開設了一間閣樓小店,結合了藝術展覽空間和販賣文創精品的select shop,開店時她已盛意拳拳邀我到店參觀,我答應她等有空時一定去。這一等,便等了足足兩年。
「深水埗現在愈來愈hip啦,你快來看看吧!」Daisy總是催促我去深水埗走個圈,那裡現在有著名獨立唱片店White Noise、有推廣書寫文化的名筆館,也有結合青年旅舍與音樂表演場地的Wontonmeen等等,個性選物小店和café更是如雨後春筍,好不熱鬧。
本身是雜誌編輯,後來曾到英國進修藝術策劃的Daisy,也是看中了深水埗這舊區的多元性和可能性,於是萌起在這裡開店的念頭。「這店前身是一間布店的閣樓,雖然樓底偏矮對於藝術展覽空間來說有點兒不利,但其中一面牆相對地闊,彌補了樓底矮的缺點。」Daisy接著說︰「我當初在構思開辦Foreforehead這個藝術空間時,從沒有刻意做一些和本土社區和在地生活有關的藝術,但你可以見到這店其中一整排窗是開向深水埗閙市,所以無論你在店內展覽甚麼題材的藝術品,它也無可避免地被窗外的街景、馬路的噪音、布店五顏六色的布匹等產生影響,繼而和藝術品本身發生關係。這點是很有趣的,和中上環那些偌大的密封空間內辦藝術展覽,感覺上截然不同。」
原本是無可避免的「滋擾」,慢慢卻變成了這藝術空間的獨特養分,無論是來參觀展覽的受眾,抑或是策展的Daisy,都漸漸把藝術品與深水埗這個社區連繫起來,真正做到了融入在地文化。
藝術平民化
當初開店的原意,是基於Daisy本身對藝術的鍾愛,也來自一份執念,質疑為甚麼香港人總有前設和偏見,認為藝術是超脫於生活、是一種高不可攀的東西。「香港人會寧願把錢花在養車供樓,甚至去買一個Chanel,都從沒想過去買一件自己喜歡的藝術品,而他們其實是絕對afford得起的。可是一件自己喜歡的藝術品,是可以陪伴自己成長,而且絕不會過時,甚至能有投資價值的。我就是想透過把藝術拉近到較貼地及生活化的位置,從而打破這個困局。」
去年3月,Foreforehead曾舉辦一個名為「扭蛋美術館」的展覽,目的正是要實驗把藝術品變到最細變到最平的可能性。「在香港,3月是藝術月份,人們都湧去Art Basel、Art Central等地方朝聖。我卻希望辦一個展覽,洗掉藝術品那高不可攀的形象。我想到香港人喜歡玩扭蛋機去購買和收藏自己喜歡的玩具,於是便和八位本地藝術家合作,叫他們把藝術品微縮到可放進一個扭蛋的大小。香港人覺得居住空間細小難以擺放藝術品嗎?我們便把藝術品無限縮小;香港人覺得買一件藝術品所費不菲嗎?我們便把藝術品的訂價降至只需一百甚至幾十元的親民價錢。」結果,這個展覽造成了頗大的迴響,也更堅固了Daisy希望把藝術平民化的信念。
這裡不是活化
今年年頭,由市建局收購並重建旺角上海街14幢百年唐樓而活化成的「618上海街」開幕。相比起它有政府牽頭並資助打造文創基地,深水埗這邊的文創氣氛卻是由不同的獨立小店自發進駐,然後才一點一滴地累積起來的。每家小店進駐深水埗的理由各異,背後亦各自有不為人知的小故事。所以,今日深水埗文創氣氛的冒起,是一種緣份,也是一種(我認為)脆弱的存在。起碼,當業主們看見深水埗熱鬧起來而有利可圖,然後瘋狂地加租時,便會開始扼殺這些小店的生存空間。
Daisy很抗拒我用「活化」這兩個字來形容今時今日深水埗文創氛圍的興起。我思前想後,也認同「活化」在這情況下不太適用。要活化,便代表之前有些東西已壽終正寢,比如The Mills前身的紗廠,比如PMQ前身的警察宿舍,比如大館前身的差館和監獄,舊的東西不復存在,只餘下歷史古蹟作為一個外殼,讓新店及新使用者進駐。可是在深水埗,於各種文創小店進駐之後,舊社區的原有功能例如基隆街布行、鴨寮街電器攤、高登電腦商場等依然健在,而且更為文創氛圍輸送某種地痞及在地文化的養份,成為小店創意及氣質的來源。新與舊互相衝擊又互相融合,這是深水埗和其他由古蹟活化而成的文創基地最不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