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響警號 防範一鑊泡 針劑月底先到

本港首名猴痘患者入住檢疫酒店時不適。
本港首名猴痘患者入住檢疫酒店時不適。

【本報訊】本港日前錄得首宗猴痘輸入個案。醫院管理局昨指,該名從菲律賓抵港的30歲男患者入院至今病情穩定,經診斷後暫時毋須使用特效藥,而衞生署將主動聯絡同日乘搭菲律賓航空PR300的逾80名乘客,以了解其身體有否不適。有專家指出,本港出現輸入個案是預期之內,而專門針對猴痘的藥物最快今月底運抵,建議讓緊密接觸者,包括男男性接觸者等優先接種,以防病毒蔓延。

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表示,今年5月至今,全球錄得逾5.1萬宗猴痘個案,故香港出現輸入個案屬預期之內,但是相信機組人員、酒店檢疫人員等即使曾接觸患者,染疫風險仍然很低。

本港用西多福韋 非有效治療藥物

何又指,本港現時使用的「西多福韋」並非有效治療猴痘的藥物,外國很少用。另一款針對猴痘的藥物可能將於本月底運抵,但相信購入數量不多,建議政府可優先給予緊密接觸者,例如男男性接觸者接種,再開放給會參與高危活動人士自願接種。他另建議,加強社區對該病的認知,如家庭醫生若發現患者有淋巴腫脹、皮疹等症狀,可先採樣化驗,政府亦可以向高危群組多做宣傳教育。

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副會長林緯遜表示,外國猴痘疫情出現放緩迹象,相信香港就算放寬旅遊限制,出現大型爆發的機會仍不大。他強調,猴痘主要經直接接觸傳染,高危傳染途徑包括男男性接觸。不過,家庭成員長時間接觸亦有機會染疫,而猴痘潛伏期長,首先會有局部感染症狀,包括咽喉、口腔等,經過一兩周後才有系統性感染,密切接觸者接種疫苗能減低病毒擴散。

猴痘疫情早於7月底被世界衞生組織列為「國際關注公共衞生緊急事件」,是世衞最高等級警報。本港首宗錄得的男患者於本周一(5日)從菲律賓馬尼拉抵港,他曾於加拿大及美國逗留,並於上月30日身體出現皮疹,近日陸續出現淋巴腫大及喉嚨痛等症狀,抵港入住檢疫酒店後出現感到不適,送院後證實確診及需要隔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