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社新書《棕須一變》整合10年棕土變遷 冀民間打好基礎重拾土地議題

本土研究社花兩年時間籌備新作《棕須一變》,整合十年香港棕地以及土地問題變遷。
本土研究社花兩年時間籌備新作《棕須一變》,整合十年香港棕地以及土地問題變遷。

政府近日計劃出售五幅土地興建多層工業大廈,重置棕地作業,但被質疑供不應求。本土研究社推出新書《棕須一變》,整合十年香港棕地及土地問題變遷,並透過民間研究報告、最新實況數據、個案等全面揭示棕地問題和官方數據漏洞。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指出,冀藉新書讓民間重拾參與討論棕地問題以至土地議題的話語權,為大眾打好基礎,製造改變城市的條件。

文字記者:盧珮瑤

攝影記者:Wildchild

「議題書壽命通常係兩、三年,呢本我哋有信心可以擺到十年」,陳劍青如斯形容新作《棕須一變》。新書花兩年時間籌備,源於2020年政府推出首個棕土政策,引發本研社將過往十年香港棕地情況、政策變遷和歷史資料集結成書。

陳劍青(左)與蔡諾正(右)為本土研究社成員,經常就棕地問題發表民間研究報告。
陳劍青(左)與蔡諾正(右)為本土研究社成員,經常就棕地問題發表民間研究報告。

棕地年增數十公頃 重置土地僅22公頃

「棕地」是指新界部份因農業活動衰落而改作其他用途的前農地,現時不少棕地的常見用途包括車場、回收場﹑倉庫等。新書詳列本研社的相關研究數據,包括1993年全港棕地不足1,000公頃,至今已達2,000公頃,陳劍青形容棕地問題有如全球暖化,「今年淨係一年都擴張咗幾十公頃,即係幾十個標準足球場,但又發現做嘅嘢完全唔足夠阻止佢惡化嘅狀態」。另一本土研究社成員蔡諾正指,現時棕地問題以更多不同形式出現,如有地主將棕地用作水耕種植場,「睇落好似親親大自然,但水耕都會用好多電,都係『先破壞後發展』,先將佢石屎化日後再做其他嘢」。

圖為元朗沙埔村逢吉鄉一帶的棕地,不少用作做倉存用途。
圖為元朗沙埔村逢吉鄉一帶的棕地,不少用作做倉存用途。

陳續指,政府仍以2016年棕地數據作施政依據,建議訂立全面棕地政策,包括監察與凍結棕地擴張,「美國政府會update(更新)每年棕地數目,邊度多咗即刻搞吓佢」。政府近日計劃出售包括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在內的五幅土地重置棕地作業,陳指政府花了6年研究,最終選取的土地只有約72公頃,當中只預留三成樓面面積重置棕地作業,其餘七成則優先用作「現代製造業」等,不利中小型棕地作業者。陳指出,當局必須先做好重置,才有望騰空棕地用作建屋。

新書整理過往多宗棕地相關個案和歷史,蔡諾正舉例指,早於六十年代新界東有大量製作手錶、皮革等「山寨廠」,當時政府亦於鄉郊提供土地集合此類工廠,反映當局早有類似做法,「政府畀塊地出嚟,鋪埋水電、平啲租,睇返呢啲歷史重置唔係天荒夜譚」。

蔡諾正指,改變並非一步到位,大眾應保持對城市的想像。
蔡諾正指,改變並非一步到位,大眾應保持對城市的想像。
有棕地泊滿貨櫃車。
有棕地泊滿貨櫃車。

新書由細數過往十年棕地議題的歷程碑,說到全港實況數據。蔡續指,官方論述仍堅稱全港僅1,600公頃棕地,並續以填海、開發郊野公園等途徑增加土地供應,「好似想長期play down棕地可行性,作為要再review(檢視)綠化帶嘅背景,所以呢啲數據都重要」。本研社亦透過公開資料守則取得規劃署資料,於書中揭示政府在研究收回棕地範圍時,只要該地曾牽涉私人規劃申請,即使申請成功與否,相關土地均不會考慮收回發展。陳質疑:「避開晒最靚嘅地唔收,留畀啲發展商慢慢搣到2047」。

陳劍青希望《棕》可增加大眾對土地議題的認知基礎,為改變城市做好準備。
陳劍青希望《棕》可增加大眾對土地議題的認知基礎,為改變城市做好準備。
有棕地變成停泊露營車地點。蔡諾正指,不少棕地轉為做露營車停泊、水耕種植等用途,看似對環境無害,事實上污水、用電問題亦會破壞棕地。
有棕地變成停泊露營車地點。蔡諾正指,不少棕地轉為做露營車停泊、水耕種植等用途,看似對環境無害,事實上污水、用電問題亦會破壞棕地。

民間研究有價 製造改變土壤

本研5年前出版另一著作《棕跡》。陳指就相同議題二度出版實屬罕見,但隨著政策轉變,認為有必要再以文字記錄流傳下去,「上一本係概念引入,5年過去政府真係做咗個棕地政策,又牽涉新嘅問題」。他明言書中不會預視政策走向,但望以紮實研究幫助民間掌握棕地議題,「成個過程唔可以得佢(政府)有一個比較完整嘅講法,畀公眾睇到成件事、社會可以點諗都好重要」。

兩人希望新書可重塑民間對棕地議題的話語權,讓大眾更清楚棕地的全面資訊和問題,並非只從政府單一渠道得到資訊。
兩人希望新書可重塑民間對棕地議題的話語權,讓大眾更清楚棕地的全面資訊和問題,並非只從政府單一渠道得到資訊。
圖為新地借予政府用作潭尾方艙醫院的元朗潭尾地皮,新地正申建36幢住宅,提供9,940伙,最快於2026年落成。
圖為新地借予政府用作潭尾方艙醫院的元朗潭尾地皮,新地正申建36幢住宅,提供9,940伙,最快於2026年落成。

陳促公眾保持對城市進步的想像,更應好好裝備自己,加深對土地議題的認知,「未來城市嘅氣候只會越嚟越熱,極端天氣影響食物供應等等,咁你點樣諗自己城市嘅鄉郊、土地嘅運用?呢個係需要去變」。蔡續指,大眾想像的「改變」總是一步到位,但新書是為製造改變土壤,「唔知幾時風向一轉啲嘢(改變)就會出現,但一定要做好個基礎。民間研究會令到未來更加有條件去影響,text-based(文本)嘅嘢仍然好重要,只要有人閱讀佢,佢就會喺度」。

《棕》書中包含過往十年香港棕地和土地爭議的大事,包括2016年天水圍泥頭山一事。
《棕》書中包含過往十年香港棕地和土地爭議的大事,包括2016年天水圍泥頭山一事。
書中亦有不少近日熱議的事件,包括紙包飲品盒回收漿廠「喵坊Mil Mill」被迫遷事件,從中探討鄉郊工業的問題。
書中亦有不少近日熱議的事件,包括紙包飲品盒回收漿廠「喵坊Mil Mill」被迫遷事件,從中探討鄉郊工業的問題。

更多綠色新聞🌍資訊,即睇「Yahoo可持續發展」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