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地夠發展34個太古城 團體倡解凍「雪藏地」

團體建議港府可為人均居住面積立法。

【星島日報報道】本土研究社發表未來發展研究報告,對港府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諮詢作出回應。報告批評小組把「貴、細、擠」的住屋問題歸咎土地不足,沒有考慮發展棕地和收回短期租約土地等解決方案。團體同時建議,港府可為人均居住面積立法,以及研究防止大量熱錢流入市場的措施,解決問題。 研究社成員陳劍青批評,現時港府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充滿前設,純粹以「做地」來解決問題,未有考慮土地分配問題。他提到香港其實尚有不少具發展潛力的「雪藏地」,如棕地、閒置丁地、短期租約土地和臨時政府撥地,涉地約1000公頃。其中棕地更可發展34個太古城,希望政府正視這些土地,不應只提倡「移山填海、又或公私營合作」。 另一成員黃肇鴻亦批評,政府未有考慮軍事用地及臨時租約土地作為解決問題的選項,他同時指出,政府雖然強調填海及郊野公園用地,但實際上大規模填海需要25年才能製造新市鎮,未能紓緩未來20年香港人口高峰期的需求,而填海每公頃亦花費4.7億元,價值不菲,公眾對此需要關注。兩人均希望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作出公眾諮詢時,盡早公布發展土地的具體位置、確切用途、以及發展成本等因素。 前天文台台長、中大地資系客席教授林超英批評,港府今次的土地和人口規劃是「估錯數」,指出政府早前估算人口將有920萬,需要1200公頃土地,但最新的人口增長估算只是820萬,換言之數字上只需要600公頃土地。他又指出,港府常以幫助劏房戶為名「做地」,但實際上小蠔灣的土地都留作產業創意區和左中低密度的私人樓宇發展。他重申,港府向郊野公園開刀後果不堪設想,不應考慮此方案。

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