櫃員機50歲了 現金何時被取代?

【經濟日報專訊】史上首部櫃員機昨天慶祝誕生半世紀,剛好碰正環球無現金日,究竟純粹巧合,還是預示現金終成明日黃花,被各式電子支付完全替代? 現金交易成本不低 提款費時 盡管截至2013年,全球仍有85%交易屬現金為本,但消費者背負的成本其實不低。以港人來說,首先要前赴合適的提款網絡,遇上個別銀行的櫃員機(下稱ATM)運作緩慢,隨時等上2分鐘才能完成取款,所以每逢放工時間,撳錢的人龍總像沒完沒了。 美國塔夫茲大學的研究曾顯示,要用現金,當地低下階層須付出特別高成本,像沒銀行帳戶人士每月平均多花17%時間找尋可拿錢的地方,失業者更高上32%。歐洲央行亦曾估計,歐洲每年鑄硬幣、印紙幣的使費已達600億歐元(約5,279億港元),等同GDP的0.46%。 隨着科技進步,近年愈來愈多ATM容許用戶以手機預辦手續,再以近場通訊(NFC)、QR Code等方式拿現金,看似便捷得多,但話說回頭,消費者怎不乾脆使用Apple Pay又或支付寶付錢? 瑞典數碼支付率80% 港僅35% 包括台灣、日本在內,全球不少政府均有大計推行電子錢包,北歐屬先驅,瑞典數碼支付比率現達80%,只有35%的香港瞠乎其後。過去5年,瑞典的ATM用量已跌三分之一,央行更預測,2020年現金交易比率將低至0.5%。 香港八達通獨大多年,令公眾遲遲未覺要升級,金管局去年終於開放儲值支付牌照後,只見群雄困獸鬥亂戰,卻未有人做得起。相反,瑞典主要銀行打破門戶之別,2012年聯手谷起單一平台Swish,全國已逾一半人是用戶。早前內地有乞丐以QR Code乞錢,已教港人訝異,美媒CNN早前訪問賣雜誌的瑞典露宿者,身上竟還掛着牌子臚列支付電子方式任君選擇,用Swish者高達七成。 台北日前拉攏各個支付業者推出一站式平台pay.taipei,讓市民繳付停車費、水費、醫療費等,正是本港資訊科技界議員莫乃光所倡議,由政府帶頭於公營服務引入電子支付。 學者:廢大額紙幣 防非法活動 哈佛學者Ken Rogoff指出,廢除大額紙幣可預防非法活動,印度去年底廢除大額鈔票後,還刺激了電子支付,像Paytm的交易額及量數個月間已不止增加2.5倍。印度更正建立生物識別系統Aadhaar,容許公眾以虹膜或指紋等方式付錢,卻亦惹來欠缺私隱法保障的疑慮,跟內地媒體指廣東迄今已有9,000萬人民幣(約1億港元)QR Code失竊案一樣,無從迴避。 香港金管局以行事謹慎聞名,能獲通過的電子錢包應有保障,但有調查指港人就是不放心,長者尤愛不涉及任何第三者的現金交易。未來最有可能像經濟學者Bhaskar Chakravorti所預測,愈來愈多人用電子錢包之餘,現金、ATM最堅實的捧場客亦不會丟失。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