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黃金花》更黃金花的…

外婆把患有過度活躍症的孫兒帶到酒店房間,親手了結他的生命。

六年寒暑,這兩婆孫究竟受過什麼苦?孩子有了這種狀況,承受的是整個家庭,爸爸、媽媽、兄弟姐妹,還有祖父母,他們又經歷過什麼,最終會變得如此絕望無助呢?

我想起早前看過的本土電影《黃金花》。

新晉導演陳大利,把一位自閉症患者媽媽的日常,拍得寫實而揪心。年青的自閉症患者,依然像幼兒一樣需要媽媽貼身照顧。情緒一來,就會發狂地傷害自己的身體。窩居裏的一家三口,各自都承受著千斤重的壓力,連呼吸都不容易……

早前看優先場,很多觀眾都感動得哭了。有從事社會工作的觀眾對來分享的導演及演員說,「電影中這家人,跟我接觸的個案很像,他們就是如此活著,謝謝你讓其他人看得見。」

是的。電影讓我們看見了自閉症患者家庭的日常,但現實世界裏,有更多更糟的處境,比那一家三口更超越我們想象。

至少,這家裏還有愛錫兒女的爸爸——家有特殊需要兒童的家庭,有些爸爸或媽媽因抵受不住壓力,又或接受不了兒女的狀況,早就遠走高飛了。留下來的一個,只能咬緊牙關,獨自迎上巨浪,弄得遍體鱗傷。

至少,母子倆仍有一個私人喘息空間——無數家長不單要處理孩子的問題,還要面對同住長輩的壓力。老人家未必容易理解這些孩子的狀況,常常把責任推向媽媽,怨她不懂管教,長久來說是種精神虐待。

至少,那媽媽還有一班街坊好友——有朋友即是有「出口」,無論心裏多鬱結,跟街坊來聊聊天,苦水總不致於滿瀉。可惜在現實世界裏,這些父母為了孩子的訓練和治療,早就疲於奔命了,哪有時間跟街坊聯誼?幸好近年愈來愈多SEN(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家長群組,即使沒空見面,透過社交媒體連結同路人,也是好事。

社會上很多苦痛都緣於不理解。知多了,明白了,自會多一分體諒。即將上映的《黃金花》,期待更多人買票入場,讓我們一起把香港變得更包容更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