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灤平:中國普通話採集地

48歲的河北灤平縣金溝屯村農婦白立紅至今記得,年輕時曾到北京打工,“第一天報到,工友們都來自全國各地,我一開口說話,他們都吃驚了:一個農村婦女普通話怎麼這麼好?”

灤平縣位於河北省東北部,距北京市區165公里。作為60年前中國普通話語音的採集地之一,這裡的男女老幼不論文化程度高低,都能把普通話講得字正腔圓。

今年9月起,這個縣開始籌建以普通話文化為看點的農家遊、採摘園、普通話體驗一條街等多種形式的文化旅遊項目,打造普通話培訓基地。整個“普通話生態體驗區”計劃於2014年年底建成。

1956年,中國政府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推廣“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普通話。教育部今年9月份發佈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能用普通話交流的人數約佔總人口的70%。

“全國推廣普通話之前,國家有關工作人員曾到一些地區做普通話語音採集工作,那時大致是1953年。金溝屯村就是採集地之一。”灤平縣教育體育局副局長張紹儒介紹說,石俊勇就是語音採集的參與者之一。

“當時我七八歲,老師把我叫到辦公室,讓對著幾個陌生人讀課文。讀完後,大家都誇我讀得好。”石俊勇老人回憶說,當時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後來工作了才知道是普通話語音採集。目前,金溝屯村小學還有一塊“普通話語音採集地”的石碑。

那麼,灤平方言為什么接近標準普通話呢?當地文史專家、灤平縣政協副主席王國平說,主要原因是深受清朝“北京官話”的影響,且不存在傳統方言土語的干擾。

據史料記載,明朝初期,由於戰爭原因,長城之外的灤平縣居民被全部遷到了現在的保定、北京房山一帶,導致這裡成為“無人區”,這種狀態持續了200年左右,傳統方言土語消失殆盡。

“後來,清兵入關,從京畿等地遷來的王公大臣和八旗軍隊,構成了灤平人的主體,這部分人受當時‘北京官話’的影響,發音自然統一。”王國平說,從清朝流傳下來的灤平方言的特點是音準分明,語調比北京方言硬一點,尤其是沒有尾音,顯得直接、清晰、明確,與普通話極為接近。

雖然對於灤平人為何能講一口標準普通話的緣由,還有待進一步考證,但據當地群眾反映,改革開放以來,不少人都已感受到了標準普通話給自己工作帶來的便利。

灤平縣就業服務局局長王久明介紹說,因為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多年來,灤平的服務員、保姆等服務性行業在北京一直很受歡迎。近期,北京一家公司還把話務中心建在了灤平,雇傭了50多名當地人做話務員,也是看重了當地普通話的優勢。

據介紹,灤平縣將選擇三個示範性鄉鎮,試點建設以普通話文化為看點的農家遊、採摘園、普通話體驗一條街、普通話體驗茶館等多種形式的產業結構,讓遊客在體驗鄉村生產、商務和休閒生活的同時學習體驗普通話。

灤平縣副縣長潘豔紅說,這個縣還將設立全國市縣級播音員、主持人普通話培訓基地,全國普通話測試員培訓基地以及影視傳媒學校普通話體驗區等,拉動旅遊、休閒、商務等各方面產業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