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研發機構落戶 利港拓創科新路

【星島日報報道】有份評選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的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港設立首個海外分支,由本港研究「人造心」的專家李登偉擔任執行總監,發展修復受損或壞死細胞組織的知識和工具,研究利用幹細胞再生器官,顯示本港發展國際科技研發基地的潛力。深圳市委書記馬興瑞昨日專程來港參加成立儀式,顯示兩地合作發展創新科技更可如虎添翼。 本港掌握先進器官移植手術,但捐贈器官供不應求,全世界都在為移植器官供應不足的問題頭痛。現時世界生物醫學的其中一個重要領域,就是利用幹細胞等方面的科技,培植出人造器官,以本港商人劉鳴煒命名的卡羅琳醫學院復修醫學中心,進行這方面的基礎科學研究,要是能夠取得突破,技術轉移到醫療臨牀應用,將能夠大大造福人類。 此外,有關技術如果應用來製造藥物,有龐大創富能力。特首梁振英昨日為中心位於沙田科學園的研發基地主持開幕禮時,即指出本港的醫藥臨牀試驗標準,得到歐美監管機構接納,中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亦接納本港認可實驗室的收據,在港成功試用的生物醫藥製品,非常有機會打進國際和中國內地市場。 貫通中西 顯港吸引力 卡羅琳對這個分設在瑞典和香港的醫學中心的構思,是西接史丹福、約翰霍金斯、哈佛、麻省理工等美國頂尖醫學研究學府,東接香港。香港得以成為幹細胞生物科技領導樞紐的重要環節。 本港早於五年前已經與卡羅琳舉行這方面的學術研討,本港的醫學科研人才設施、接軌國際的法律和各類配套,又有龐大的中國內地作為腹地,不止吸引卡羅琳,還吸引麻省理工和康奈爾大學等一流學府,來港設立研究中心或合作開設教學課程。 例如本港沒有畜牧業,仍然吸引到美國獸醫學首屈一指的康奈爾與城市大學合作,搞獸醫學位課程,其中一個明顯原因,是這類機構有興趣以此為踏腳石,開展與中國方面的合作。中國內地不但為香港和以香港為基地的商業和學術機構,提供了龐大的潛在市場,同時也為這些機構提供生產基地。 與深圳合作 如虎添翼 卡羅琳已經與本港及深圳市政府成立了三方專責小組,探討再生醫學方面的合作,除了發揮香港和瑞典的科研能力,還利用深圳的產業化實力。 本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起的經濟轉型,大量製造業移師深圳等珠三角地區,金融業一枝獨秀,務求與紐約和倫敦三強鼎立。不過,金融業只是知識型經濟廣大範圍的其中一項,創新科技已經成為各大成熟經濟體突破經濟發展瓶頸的重要創富動力。 本港的傳統競爭對手新加坡,不遺餘力吸引國際頂尖學術機構落戶。深圳作為發展中的經濟體,利用科技創新帶動社會致富的能力,更在中國數一數二。 本港青年科研才智不亞於頂尖國家,也有財力吸引到內地和國際頂尖人才效力,關鍵在於要有讓這些人盡情發揮才華的土壤和機會。卡羅琳選擇了香港作為其研究分支的落戶點,反映了香港貫通中西的獨特吸引力,香港須繼續發揮這方面的優勢,有力支援創新科技的發展,在國際科技創新範疇佔一席位。 社論 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