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文化,無以為繼

一九六七年的暴動令到英國人恐懼華人民族意識及土共組織(如工聯會)的文娛康樂及課程教育感染香港青年,於是用英美流行音樂和影視娛樂,在卜公碼頭和政府總部西座舉辦青年舞會,用無線電視《歡樂今宵》麻醉工人,鼓勵商人開拍歌舞片,鼓勵電視台及電台舉辦流行曲大賽,令香港人沉醉其中,嘻嘻哈哈,「情情塔塔」,不能提升性靈,造成了戰後文化淺薄的香港人新生代。

英國刻意在香港扶植的流行文化,不扶持文化人從事教學、研究或嚴肅寫作,將文化人驅趕進入市場,以市場化的新式影視娛樂產品,排擠了下層的傳統娛樂(如戲曲、說唱、講故事等),締造了香港輝煌一時的文化創意工業,卻斬斷華夏上層的傳統哲理及民間的故事流傳,消耗了文化人的心力於創作謀生而無暇於授徒傳承,堵塞了香港人的深刻思考和深層敘事能力,令到香港人除了送子女入學、捐錢予慈善賑濟和投票選穿着西裝的議員之外,抗拒理解複雜的人世,香港影視娛樂產品的文化層次低,以插科打諢和嘲笑傳統為樂,經不起時間考驗,除了世俗倫理之外沒有深沉的反省與追尋。

不是次文化、流行文化不好,是次文化、流行文化不夠。 沒有傳統文化,不足以支撐精神生活。香港人一般承受不起沉重與嚴肅,沒耐性講述或聆聽複雜的敘事和綜合考慮的理論,結果是被那些假裝懂得的人統治。即使是九七之後的電影《無間道》(二〇〇二),也是充斥哀嘆和迷惘,沒有道德堅持與出路,成熟的技巧掩蓋不了內容的蒼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