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生研精神病療法 獲資助赴美研究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訂下目標,逐步實踐,達成夢想,每人都曾有所體驗,對精神病患者而言,這個歷程更是一種康復治療。有別於打針吃藥的傳統治療方式,外國引入的「優勢模式」,通過協助精神病人一同完成目標,達至正向情緒,控制病情。三年前就「優勢模式」展開臨牀研究的香港大學研究生蔡穎思,近日獲富布萊特(香港)青年學人計畫,赴美了解模式發源地。另外兩名港大研究生,分別針對黑人文學作品及中美大學合作研究,同獲資助到美國研習。 研資局與美國駐香港總領事館○六年起,設富布萊特(香港)青年學人計畫,每年資助在香港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生前赴美國研究六至十個月,每月資助額為一千六百美元。港大及中文大學分別有三名學生獲資助,理工大學及浸會大學則有一人入選。 獲選的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學系博士研究生蔡穎思,有感本港鮮有「優勢模式」研究,服務規模有限,逐於三年前展開相關臨牀研究。現時醫治思覺失調、鬱躁症的慣常做法,不外乎靠抗精神病、鎮定藥物;「優勢模式」則是配合用藥控制病情。蔡穎思解釋,社工首先要單對單,跟病人分析自身長處,一同訂下目標,逐步達成。 病人提出的目標不可是遙不可及,而是要有實行的空間。蔡穎思舉例指,曾有一名二十多歲的病人,骨瘦如柴,勇敢地提出要跑馬拉松的願望,於是他的社工就每周陪他練跑鍛煉,最後成功完成賽事。 蔡穎思指,本港曾採用「優勢模式」的病人僅得約七十人,本地受訓社工不多,難以普及。她希望藉研究喚起社會關注,促使政府多撥資源推行「優勢模式」。 同獲資助的港大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研究生董小希,通過研究美國黑人作家Ralph Ellison的著作《看不見的人》(Invisible Man),了解黑人文學的歷史。此書在一九五三年出版,內容講述黑人青年因種族身分被社會無視,當時面對的生存困境。董小希剖析原著、中文譯本和評論,審視內地翻譯家如何解讀種族關係的議題。董小希指部分人誤讀黑人文學,她以種族(race)及社會階級(class)為例,內地翻譯者不會明確界定兩者,例如將種族矛盾當作階級矛盾。 另一名得獎者教育學院研究生戴園園,針對三組中美院校合作,包括四川大學及匹茲堡大學,旨在研究不同地理政治、經濟背景下的大學,如何影響其對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