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產電影修復潮——治瘉舊片

(綜合報道)數碼科技日新月異,修復作品大行其道,復刻唱片長賣長有,修復電影近年在亞洲亦掀起浪潮,隨香港首家電影修復所——博亞電影修復所(L'Immagine Ritrovata Asia)今年成立,本地觀眾將看到更多年代久遠的電影精品。 跟博亞電影修復所董事總經理鄭子宏(Bede)的步伐,參觀博亞電影修復所,我們先後走進「修補」、「清洗」、「掃描」、「聲音處理」四個小房間。這家電影修復所,面積僅約一千方呎,卻擺放了不少大型機器,以及一卷卷電影底片,井井有條。「客戶每次邀請我們修復影片,我們都會問,有沒有底片?因為底片最Original,最少受到破壞。正片在戲院放映,每『轆』一次便損耗一次。」兩位年輕女電影修復員Kay和Gladys,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處理拉在雙手兩頭的底片,上有抽風管,把酸味、化學藥水等味道抽走。Bede比手劃腳:「都是很人手的工作。」她們有時用酒精、尤加利葉油清潔、去,有時用膠水把底片黏貼,有時用手術刀刮起舊膠紙。「較常出現的是底片變紅,有時還須修補齒孔。」Bede告訴筆者,人手不多,他們會重疊工作。底片給修補後,便會被拿去「洗衣機」超聲波洗片機清洗。 下一個步驟,是掃描。我們來到數位掃描器Arriscan跟前,此乃德國貨,給35mm或16mm菲林逐格以4K掃描,內藏Zeiss鏡頭,另有電腦即時傳送影像,一套影片約9TB,處理好光學聲帶後,他們便把整個Harddisk寄到意大利總部,完成餘下如顏色調整等修復工序。最難處理是甚麼?「發霉吧。東南亞天氣潮濕,霉菌可以深入底片內層,那就救不了。」他強調,他們的修復宗旨,是還原本來面貌,而非重新創作。「如果能找到當年的導演、攝影師,我們甚至會詢問他們意見,比對一下畫面。」他坦言市面上許多聲稱是「修復電影」,卻只依賴電腦軟件調色加工。「我們視之為文物修復,不會這樣做。」所以,許多人以為電影修復了,畫面便一定光滑無痕,「這是錯誤觀念。」一套電影修復須時多久?「看難度,一般是四至六個月,而胡金銓的《俠女》便花了八個月時間。」 在菲林年代,電影或因放映次數太多,以及存放環境欠佳,而耗損變壞。隨科技進步,近年國際間對電影修復需求大增,觀眾也對經典電影求之若渴,不少電影節、影展增設「修復電影」環節,滿足影迷,而電影高清頻道、藍光碟市場持續熾熱,都令影片檔案質素要求倍增。意大利L'immagine Ritrovata早於1992年成立,專注電影修復和保存工作,近年亞洲區客戶增多,包括香港交託的《孔夫子》、《彩色青春》;台灣交託的《龍門客棧》、《俠女》等等,去年亞洲電影便佔去該公司所有修復影片約二至三成,他們遂於今年在港成立分公司——博亞電影修復所,落戶觀塘,這也是他們首家海外分公司,主力為亞洲區客戶,完成影片修復程序的首個階段,製成數碼檔案,然後再傳送至意大利總部繼續修復,省卻運送拷貝和底片的時間和金錢,提高效率。 Bede曾參與香港電影資料館節目組,後來出任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節目經理,以及星影匯影院高級節目經理,跟電影修復的緣份早已種下,曾到海外參與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舉辦的FIAF Summer School,認識了L'immagine Ritrovata負責人,亦因為在本地放映修復電影而多番聯繫,後來總公司計畫在港設分部,Bede便獲邀出任董事總經理。亞洲近年才多談論電影修復,其實歐洲早已推行,「畢竟西方國家一向視電影為藝術。」Bede說。 在亞洲,除了香港,台灣的修復電影氣氛尤其熾熱,去年便以群眾募資方式,修復了鳳飛飛作品《春寒》。香港分部成立以來,接手最年代久遠的影片是甚麼?「李小龍的作品吧。」Bede表示,現已愈來愈多客戶主動與他們斟洽,看得出亞洲對電影修復的需求。「觀眾也覺得,經典有保證,電影公司自然看重。」早前他們便在電影文化中心舉辦的《復修=重生》,與公眾分享電影修復的事情,他又透露,即將修復一套內地近代的經典電影,但對其名三緘其口,影迷稍為期待一下吧。 「近年歐美以至亞洲,不約而同地進行許多電影修復,反映大家覺得舊電影有價值。」影評人、電影文化中心(香港)成員曾肇弘如是說。近年愈來愈多修復電影重新放映,他便看過逾二十套修復作品,其中最有印象的,是年初放映的《天上人間》,讓他得以看到香港上世紀四十年代的舊電影,還有菲律賓出品的《黑暗魔爪》等等,他亦期待日後在銀幕上看到修復後許鞍華的《瘋劫》,還有侯孝賢的《風櫃來的人》。昔日菲林保存不良,若電影修復了,無論聲畫都得到改善。「最好全都修復,但這當然涉及成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