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競爭力重上第五 星稱冠續拋離 經濟營商基建改善 政府效率稍降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發布《2024年世界競爭力年報》,香港排名回升至第5位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發布《2024年世界競爭力年報》,香港排名回升至第5位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發布《2024年世界競爭力年報》,香港排名回升至第5位,比去年升2位,當中本港經濟表現、營商效率、基礎建設均有所改善,政府效率則稍降。至於去年排第三位的新加坡則登上榜首,疫情以來已漸拋離香港,距離更逐年拉闊。有學者認為,香港各行各業在疫情時發展停頓,影響競爭力,未來需增加年輕就業人口及發展具競爭力產業。

須克服土地人才等五大挑戰

在IMD評定競爭力的四大因素中,香港在「經濟表現」的排名升幅最顯著,由去年第36位反彈至11位;「營商效率」及「基礎建設」也有改善。

本港在「經濟表現」領域大幅反彈,主要受惠於本土經濟改善,排名由去年第56位躍升至第25位;「就業狀況」從第45位升至第25位。在「國際貿易」中位居榜首,去年排第5位。不過,「政府效率」比去年跌一名,至第三,主因「公共財政」、「制度架構」及「社會框架」排名皆下跌。

報告提到香港今年面對五大挑戰,包括在持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中,應對複雜外部情況;同時要掌握內地高品質發展帶來的機會;推動創新科技發展、綠色轉型;克服土地和人力供應的限制;以及解決人口老化所帶來的財政影響。

翻查最近10年數據,香港早年領先新加坡,在2016至2017年更連續兩年登上全球競爭力榜首。然而,香港在2019年起就被新加坡超越,當年新加坡成為全球第一,香港屈居第二。近年兩地差距擴大,去年香港落後新加坡3名,今年更落後4名。

港大經管學院副院長(對外事務)、馮國經馮國綸基金經濟學教授鄧希煒表示,過去幾年本港人才流失,勞動人口減少,加上人口老化,的確影響競爭力,需增加年輕就業人口。

學者稱疫情致發展停頓

至於本港產業未見重大突破,鄧希煒說,以往在港容易賺錢,沒有迫切性轉型,未發展出有競爭的產業,例如新型工業及再工業化,傳統行業如銀行仍然停留在按揭及借貸。而且,數碼經濟轉型受傳統產業阻礙,例如Uber發展被傳統的士業抗拒,惟的士連八達通支付也未普及,「新加坡完全不會對數碼經濟有抗拒」。

對於港星的競爭,他坦言,新加坡是獨立國家,難以直接比較,該國較早取消疫限,而香港「有包袱」非自己可決定。在中美角力下,內地及美國資金離開中國,新加坡政府有策略吸引此類資金,亦捕捉離港潮的人才。

至於香港則受累社會事件及疫情雙重因素的乘數效應,各行各業疫情時停擺。他舉例,新加坡航空疫情期間為機場貴賓室作大型裝修,深圳疫情時也重整市貌,並有新商場開幕。當其他地方向前邁進,香港像是時間停頓,疫後就高下立見,此不可只怪責政府,是各行各業集體行動。

港府發言人表示,IMD報告繼續肯定香港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之一。香港經濟自疫後持續恢復,政府推出多項措施堅定市場信心,並通過舉辦盛事活動帶動旅遊、促進消費,鞏固經濟復甦勢頭。同時亦大力吸引世界各地企業、資金和人才來港,推進金融、創科、貿易等優勢範疇的建設,擁抱綠色轉型和數字經濟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中長期高質量發展。展望未來,香港會持續擴大經濟容量、培育新增長點和提升競爭力,讓經濟發展攀上更高的台階。

全國政協常委、信德集團行政主席兼董事總經理何超瓊出席「機遇澳門」活動時稱,相信港澳競爭力只會更強,不會減弱,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亦不會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