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眼中的馬戲團

【星島日報報道】馬戲團對你來說,是否已是童年回憶中的模糊影子?當互聯網時代的年輕人,快忘記擠在帳篷中看美女馴獅以及炫酷雜耍表演的時候,美國大都會博物館(The Met)策劃了一場懷舊展,取名《秀拉的馬戲團雜耍》,展出秀拉、杜米埃和畢卡索等人的畫作,全部以「馬戲團」為主題。 展覽重點自然是點彩派畫家秀拉(Georges Seurat)那幅創作於1887年左右的畫作。在遇見這幅作品之前,我一直以為秀拉是樂天又有些古怪的法國人,像莫內和畢沙羅等印象派前輩那樣,熱衷描畫明媚生動的室外場景。用如今的話說,他應是有些「悶騷」的人,誠如他的畫作,表面風平浪靜,內里波濤洶湧。那幅《大碗島上的星期天》,看上去不過是晴朗周末午後安寧一景,實則隱藏了不少難以啟齒的慾望與罪愆。 喜歡用明亮色彩作畫的秀拉,在《馬戲團雜耍》中卻選了沉暗甚至有些寡淡的筆調。這位天才橫溢的畫家只活到三十一歲便匆匆離世,《馬戲團雜耍》可謂他相對晚期的作品。如果遮去畫名,我們恐怕很難在畫中場景與熱鬧的雜耍活動之間,找到任何關聯。秀拉太喜歡秩序感,為此不惜選擇將一個最誇張最喧鬧的戲劇場景,畫得十足鎮定且理性,甚至有些哀傷。畫中馬戲團成員自顧自地吹奏彈唱,彷彿隔在玻璃罩中,與台下觀眾並無互動,顯出疏離之感。 相較而言,另一位法國畫家Georges Rouault的馬戲團主題畫作,則完全是一幅喧鬧甚至癲狂的模樣。畫中人與物件扭動攪纏在一起,筆法奔放。看這畫時,我們彷彿能聽見現場喧囂的鑼鼓與喊叫聲,看來Rouault真真從馬蒂斯等前輩畫家那里,學到了野獸派與表現主義的神髓。 姑且讓我們忘記大都會博物館正面臨巨額財政赤字這樣讓人笑不出的新聞,進入畫中馬戲團,發一個忘情歡鬧的迷夢。 文:李夢 圖:大都會博物館 李夢,女,雙子座,神經大條,不可救藥的美食與古典音樂愛好者。大眾傳播及藝術史雙碩士,專欄及藝評文章散見於北京、香港和多倫多等地報刊及網站。 秀拉畫作《馬戲團雜耍》。 Rouault筆下的馬戲團場景。 夢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