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社交封閉 兒童身心受害

【本報訊】嚴苛的防疫政策對市民影響日深。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昨公布有關新冠疫情對兒童身心健康影響的研究結果,發現防疫措施對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童、兒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與其同伴乃至家庭關係均造成負面影響,包括兒童出現行為問題、專注力下降等;而SEN兒童的整體生活質量亦明顯較差。研究團隊建議政府採取針對措施,向有需要家庭提供援助。

專注力下降 同輩關係轉差

研究訪問逾3萬名中小學生、300名嬰幼兒及400名SEN學童,結果顯示,疫情後兒童的精神社會健康問題變得嚴重,包括出現行為問題、專注力下降、與同學關係轉差等。中小學生的運動量亦減少,學童每天進行中等或以上強度體能活動的時間,只有15至30分鐘,超重和肥胖較疫情前明顯上升,而小學生每天使用電子屏幕的時間,由兩小時增至7小時,近視發病率上升2.5倍。

調查更發現,有23.5%SEN學童,在疫情間至少遭受一次嚴重身體虐待,約三分之二人的康復治療受到阻礙,令有關學童較多出現情緒及過度活躍問題。調查建議家長應與子女有更多親子互動,亦應盡量減少使用電子屏幕時間,政府要關注兒童復課後的適應情況,加強支援SEN學童的家庭。

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成員何汝英指,疫下種種限制已嚴重影響學童身心發展,例如學童常躲在家玩電子遊戲,缺乏人與人之間的社交發展能力。學校為了防疫,除在部分活動或運動時,以打針界定參與學生的門檻外,課堂亦讓學生分隔很開,不能並排坐,不鼓勵學生近距離聊天,不能親近地玩樂,甚至有學校連小息亦不准學生走出課室,這種以學生健康着想的封閉,比起「中招」更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