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患心肺運動檢測 評估手術風險減併發

屯門醫院提供術前心肺運動檢測服務。
屯門醫院提供術前心肺運動檢測服務。

病人做手術前有一系列事情需要準備,若身體狀況不許可,或有機會無法接受手術。新界西醫院聯網於2019年成立術前心肺預健醫療團隊,集合麻醉科、內科及康復科、外科、物理治療、職業治療及營養學等醫護人員,在病人疑似癌症階段就開始為病人提供術前個人化風險評估,透過及早的心肺預健,配合藥物治療、體格和呼吸訓練等,改善病人身體狀況。待病人確診後,便可以較理想接受手術,大減術後出現併發症,需要入住深切治療部的機會,更可加快康復進度。

綜合分析 新界西聯網首推

新界西聯網為首個聯網提供術前心肺運動檢測,該聯網麻醉科及手術室服務部顧問醫生林嘉雯說,病人罹患癌症後,治療爭分奪秒,「有時限性去決定是否做手術、甚麼時候做手術」,因手術是最徹底的治療方法,惟若高風險患者,例如重症或長者,術後或會出現併發症,例如肺炎、中風等。

屯門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顧問醫生朱振國亦稱,由於以往未有術前心肺運動檢測,只能為患者「逐個器官單一檢查」,其後要綜合分析,由於無客觀指標,手術存在變數。若醫生判斷手術風險大於益處,即使做手術是最理想的治療方法,醫生也因擔心風險太高而卻步,「好可能最後只能透過藥物、電療及化療等紓緩治療,代替手術。」

由2019年起,屯門醫院提供術前心肺運動檢測服務,病人在接受手術前,麻醉科醫生評估病人是否適合做手術,病人一般會接受如6分鐘步行測試等檢查,判斷其心肺功能是否足夠應付手術。林嘉雯指患者經評估後,大致可分為4類人士,包括身體情況良好,可直接安排接受手術;「身體少少不好」,經短時間訓練可接受手術;需醫生介入,及透過藥物調校,協助改善身體情況;嚴重者則需住院,在醫療監察下盡量爭取提升體能。

制訂運動計劃 降病人風險

團隊會按病人的心跳及強度指標制訂運動計劃,令高風險病人變成「可接受的風險」再做手術;一個療程為3周,曾有患者需接受4個療程,即3個月後方接受手術。

林嘉雯透露,由服務開展至今年6月,團隊已為逾700人提供術前評估,大部分為逾70歲、有重症紀錄、腫瘤科病人。七成患者評估後,經適度家居訓練及跟進後,可接受手術,另有三成患者評估後不達標,須接受術前預健後再進行手術,當中門診及住院服務各佔一半。

不過,有10人屬於早已知無能力承受高風險手術,其中4人經過兩至三周體能訓練後,仍未能接受手術,需以其他治療方案代替。

一名肺癌患者,本身患有嚴重肺氣腫,出現氣促,體能亦見差,一般正常情況下6分鐘步行可完成逾400米測試,惟該名患者於術前評估僅能完成200米,被評定肺部切除手術風險極高。團隊其後在4星期內調校藥物,加密體能訓練,包括每天進行一至兩小時帶氧運動以及呼吸訓練,患者體能明顯得以改善,並順利完成手術。記者洪芷晴

林嘉雯(前排右)表示,為高風險患者做術前心肺運動檢測及體能訓練,可大減術後出現併發症機會,前排中為朱振國。(黃偉邦攝)
林嘉雯(前排右)表示,為高風險患者做術前心肺運動檢測及體能訓練,可大減術後出現併發症機會,前排中為朱振國。(黃偉邦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