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幀珍貴舊照片 見證香江世紀變遷

「香港百年蛻變」圖片展覽,展出近百幀珍貴的歷史圖片,讓參觀者了解香港近百年的歷史。

【星島日報報道】影像記錄時代,不論是觸動人心的大場面、尋常不過的街景,一切浮光掠影,均定格在舊照片之中。Elsie上周末去了「香港百年蛻變」圖片展覽,細看近百幀珍貴的歷史圖片。展覽以時間線為主軸,順序列出不同年份的歷史大事,以圖片呈現一八四一年至一九九七年的香港變遷,將當年的政治、民生、基建、社會政策發展的光境重現眼前,讓參觀者猶如走進時光隧道。 饒宗頤文化館獲恒生銀行贊助,連續四年舉辦「香港百年蛻變」圖片展覽,今年近百幀圖片來自政府檔案處、各大報章、私人機構等,當中六成從未於公開場合展出。Elsie跟策劃今次展覽、饒宗頤文化館高級節目主任陳雅文(Carina)傾過,她指展覽涵蓋時期長達逾一百五十年,由一八四一年英佔時期開始說起,至簽訂《北京條約》,於一九一一年爆發辛亥革命。聽Carina講該段時期的大事,不少跟孫中山有關,她展示一幅先施百貨公司一九〇〇年開業時的廣告,指先施創辦人、澳洲華僑馬應彪亦支持孫中山革命,「先施是全港第一家華資百貨公司,很有歷史意義,因中國人買東西很喜歡講價,但他開了一家不講價的公司。」 一九四一年,香港淪陷,日軍佔領三年零八個月過後,戰後香港陷入經濟蕭條、百廢待興的時期,雖不再戰火連連,卻發生天災、疫症、騷亂、意外等。展覽照片之一是石硤尾大火的災後現場,Carina稱,當時大批難民湧港,因缺乏房屋,須住在山邊寮屋,由於寮屋以木搭建,易生火災,最嚴重的一次便是一九五三年發生的石硤尾大火,五萬七千多人的居所毀於一旦。事件促使政府加快建屋步伐,開啟本港公共房屋發展的新里程,政府翌年於災場原址興建徙置大廈,安置無家可歸的災民,「徙置大廈樓高六層,呈H字形,因可以建得快又穩固。」 那一代的港人是從逆境中活過來,一九六一年,霍亂爆發,政府宣布香港成為「疫埠」;一九六二年,颱風「溫黛」吹襲香港,破壞力驚人,造成嚴重人命傷亡和財物損失。Carina稱,「溫黛」是那一代人的集體回憶,「聽六十年代成長的人憶述,他們讀書時改英文名,不可叫作Wendy(溫黛),因Wendy予人感覺很兇。」 展覽特別加插教育的歷史,讓前來參觀的學生知道本港教育制度的發展,如「普及六年制小學免費教育」於一九七一年實施,同年推行教育電視(ETV),家喻戶曉的「溫故知新」校際問答比賽便於當時興起。展場又放置六十、七十年代童年玩意,如康樂棋、飛行棋等;當年的遊樂場設施,如金屬攀爬架、長滑梯,現在已幾乎絕迹。 看展覽時,Elsie亦勾起不少回憶,最懷念的便是已於一九九八年關閉的啟德機場。記得飛機降落前,都要低飛經過九龍城民居,途經密密麻麻的樓宇,才可於跑道降落,相信年輕一代看到照片無不嘖嘖稱奇。聽聞航空公司要委派最出色的機師,駕駛來往香港的航班,反造就啟德成全球最安全機場之一。 饒宗頤文化館早前邀請香港歷史博物館前總館長丁新豹主持「化危為機: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香港」座談會,聽丁博士講,五十至七十年代無疑是港人最辛苦的時期,「有人無錢走到香港;有人在家鄉很富有,但來港後被充公一切。」他們扶老攜幼到香港,適應戰後新生活,但本着「馬死落地行」精神,憑一對手過活,時代使然,造就大量白手興家的傳奇故事。 學習歷史,能以古鑑今,藉展覽了解香港近百年的歷史,如何推演至現今社會,並從中認識中國及香港發展乃息息相關。提提大家,展覽即日起至八月三十一日,早上十時至下午六時於饒宗頤文化館下區藝術館展館二、三舉行,逢周六及周日下午三時十五分設免費導賞服務。 若有任何家長關心的話題,歡迎報料。傳真:2798 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