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角膜團隊 爭分奪秒尋捐贈者

【經濟日報專訊】若死亡代表生命終結,捐贈逝者眼角膜,可令生命得以延續。現時全港僅有5名眼角膜聯絡主任,連同背後僅10多人的眼庫團隊,日復日與時間競賽,為的是尋求合適逝者於12小時內捐出眼角膜,延續他人生命曙光。 這個全港唯一的眼庫團隊,短短數年間,將眼角膜移植輪候時間由5年縮至1年3個月,去年更獲國際眼庫認可,獲醫管局頒發傑出團隊獎。 本身是社工的陸楚君,7年前投身眼科醫院眼角膜聯絡主任,連同她在內,全港僅有5名眼角膜聯絡主任,整個眼角膜移植團隊只有16人,需統籌全港公、私院眼角膜捐贈及移植。 與逝者家屬接觸 情緒起伏大 陸楚君指出,團隊需24小時待命,每日上班需檢閱過去24小時病人死亡紀錄,尋找合適捐贈者,一旦接到電話急召指有心人願捐出眼角膜,就要即時出動。 她憶述,有次正與家人過節飯聚,突接到主動捐出眼角膜消息,趕赴現場後,始知是一名跳樓身亡男子,表示捐贈意願的是他妻子,年幼女兒亦在旁,陸坦言,那刻「情緒起伏好大」,剛仍與家人開心過節,下一刻就面對死者家屬悲痛,需時讓情緒沉澱。 另一名眼角膜聯絡主任許鴻翔亦稱,自殺者親屬多會感罪疚,與家屬傾談過程,自己亦會感傷心,需懂得疏導情緒;許鴻翔去年底前仍屬腦神經外科護士,不時接觸喪親家屬,惟他認為擔任眼角膜聯絡主任,可於逝者家屬傷心時,有更多時間陪伴他們及聆聽需要,於適當時候才提捐贈意願。 延續逝者的愛 成工作使命 眼角膜技術員黃金瀚形容,一旦覓得合適眼角膜,需於12小時內完成安慰家屬情緒、游說捐出眼角膜及摘取整個程序,可謂爭分奪秒;他坦言行內並無特別習俗,但每摘取眼角膜後,均會向捐者說聲多謝。 工作時肩負逝者家屬悲痛,陸楚君亦試過未能釋懷,整晚哭崩,幸獲家人支持、受贈者的感謝,成了堅持工作的動力。她指每日都需面對死亡,但工作的使命,是將逝者珍貴眼角膜及親人眼淚變得更有意義,及逝者的愛得以延續:「如死亡是生命終結及絕望,這工作就可帶出生命得以延續及有曙光的意義!」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