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懷舊念粽子

是日端午,懷念舊日家中自製的鹼水粽。用的是糯米,買回來的,粽葉可以在山邊採摘蘆葉,也可以買回。鹼水是用水榕樹的枝幹燒灰之後開水而成,內放蘇木一枚,在柴灶開水煮了,蘇木散出紅色,染紅糯米。蘇木在藥材鋪買的,有疏肝活血之效。草木灰水做的鹼水,更可以消滯,令糯米染上淡黃色。如此鹼水粽,便是淡黃、鮮紅與草綠三色。

這樣的鹼水粽,食來純是草木香氣,可惜價格低廉,現在已經無人做出來賣。自己製作,也要燒水榕樹枝條。水榕樹又名水翁樹,往日沿河都是水榕樹,今日的水榕樹卻因為處處填土建屋出賣,濕地消失,天然溪澗被政府三合土溝渠化而大量老死,只在大埔和粉嶺的郊野公園的周邊濕地保存一些(樹木珍貴,各位千萬不要採摘!)。

鹹肉粽之類,因為鄉間豬肉貴,故此少人做,乃城鎮市民之食,並非農民之食。豆沙餡、蓮蓉餡的鹹肉粽,舊日也不見,糯米難消化,只有傻人還在糯米裡面加入難消化而且黏糊糊的蓮蓉。至於那些加入瑤柱冬菇之類的近年俗品,毫無古風,純是抬高售價,補貼昂貴舖租,乃無奈之食。近年不用鹹水草而用棉繩包紮粽子,也是荒唐,棉繩有漂白水味,甩脫之棉絲不能食,絕不可入餞。粽子取其清,乃是糯米加草木之香,絕不可混有其他雜物。清者自貴,謂之清貴,此乃華夏美學,毋須言明,百姓日用而不知(此清貴之風,今日只在日本流傳)。香港建國、華夏復興,不是求發達、求稱霸,是要恢復百姓清明自貴而已。

其餘的端午風俗,如插菖蒲或艾草人,手臂紮五色繩,額前點雄黃酒、紋身賽龍舟之類,源自楚地及吳越風俗,靠《荊楚歲時記》之類而遍及華夏。除了菖蒲在童年保存,其餘都保存不到。菖蒲乃香草,形狀如劍,道教稱之為水劍,在家中水栽或懸掛門前,可以辟邪趕鬼。

此等華夏古風,日後可以在香港重新提倡。今年本來可以做一點風俗復興,可惜鄙人遭遇劫難,多事之秋,無暇顧及,只是在端午前夕清談期間,展示水栽菖蒲,聊以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