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治療師搶手 未來每年缺200人

電腦遊戲治療是職業治療常用的方法,其互動性高,而且能產生視像回饋,眼睛一邊看,大腦一邊調節手部活動。

【星島日報報道】不少人在大病一場後無法再回到以往生活上的崗位,因此復康治療十分重要。職業治療師因應不同病人的生活需求,度身訂造復康療程,讓病人能返回正常的生活軌道。職業治療師的工作不但有意義,收入亦可觀及穩定,加上隨着人口老化及大眾對生活質素的要求提升,行內求才若渴,未來每年的人手空缺甚至可達二百個,對有志從事醫療行業的學生來說是熱門出路。 於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任職一級職業治療師的趙泳芝,中學時曾到香港理工大學開放日參觀,當時她認為辦公室的文職工作過於沉悶,在開放日中恰好看到了職業治療學系的攤位,攤位展出的匙羹有着各式各樣的手柄,每款是根據不同病人的情況而製成。趙泳芝發現職業治療原來十分「貼地」,亦講求創意,於是報讀了理大的職業治療學系。 不少人誤解「職業治療」中的「職業」單指工作的職業,趙泳芝解釋,「職業治療的目的是讓病人重新應付生活上不同的角色,主要包括家庭、工作和興趣三個範疇。」來到職業治療部門,病人要先接受評估,包括手部功能、認知能力、工作能力,之後治療師會根據病人的情況設計療程。 職業治療分為兒科、老人科、骨科、精神科等不同部門,趙泳芝的工作隸屬腦科,她以中風病人為例,訓練手部功能的復康活動包括互動式電腦遊戲,病人控制機械臂,一邊在遊戲中逃過重重障礙,一邊改善手腦協調。如果病人身體某邊的肢體偏癱,她便會把鏡子覆蓋在患肢,病人看着鏡子中健康一側的肢體活動,幻想患肢正在做同一動作,這種「鏡像治療」能幫助腦部的神經迴路重組。另外,不少中風病人會抗拒社交,職業治療師亦會設計生活重整小組,讓中風病人聚在一起,通過他人來看到自己的問題,再一起訂立改善目標。 職業治療師的工作多樣,動手製作矯形支架、壓力衣等復康儀器亦是職責之一。他們亦會就家居及社區環境提出環境改裝的建議,例如教導病人使用家居氧氣機、沖涼凳、浴缸板等,讓病人走出醫院後也能應付日常生活。 趙泳芝最難忘的工作經驗是治療一位任職侍應的中風病人,起初他的一隻手完全失去活動能力,經過一年治療後他的康復程度已達七成,由職業治療師進行的工作能力評估也肯定了他的工作能力,餐廳老闆願意讓他轉做收銀工作。該病人對職業治療部門心存感激,旅行後還向治療師送贈手信。 不過並不是每個個案都如此理想,趙泳芝表示,「尤其一些有遺傳病的病人可能難以康復,因此職業治療師最好有正面樂觀的性格特徵,能帶動病人也保持樂觀。」 趙泳芝強調職業治療靈活多變,不能對每名病人採用同樣的治療方案,因此創意十分重要,適合不想找一份呆板工作的同學,而且觀察力也要強,因為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小發現也可能延伸出新的治療方法,加上要了解不同職業的工作情況,從而訂制不同的治療方法。 她指多才多藝的人亦適合職業治療的工作,因為職業治療師可根據自己的專長和興趣來設計療程,例如寫毛筆、香薰治療、大笑瑜伽等。她建議有意成為職業治療的同學可多參加義工活動,多了解不同階層的生活需要,有助將來成為一個「貼地」的職業治療師。